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8 (1700-1725).djvu/59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七十二卷目錄

 醫部彙考五十二

  黃帝靈樞經六經脈篇第十中

藝術典第七十二卷

醫部彙考五十二

《黃帝靈樞經六》

《經脈篇第十》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 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 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 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 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 顴。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是」 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 廉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 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 再倍於寸口,虛者反小於寸口也。䪼音拙

馬蒔曰:「此言小腸經脈氣之行,乃為第六經也。臂骨盡處為腕,腕下兌骨為踝,脊兩旁為膂,膂上兩角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為肩胛,目外角為銳眥,目下為䪼,目內角為內眥也。手太陽小腸經之脈,起於小指少澤穴,受手少陰心經之交也。由是循外側之前谷、後谿,上腕,出踝中,歷腕骨、陽谷、養老穴,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出肘內側兩筋之間,歷小海穴,上循臑外廉,行手陽明、少陽之外,上肩循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諸穴,乃上會大椎,左右相交於兩肩之上,自交肩下入缺盆,循肩向腋下行,當膻中之分,絡心,循胃系下膈,過上脘抵胃,下行任脈之外,當臍上二寸之分,屬於小腸。其支行」 者,從缺盆循頸之天窻、天容,上頰,抵顴髎,上至目銳眥,過瞳子髎,卻入耳中,循聽宮而終焉;其支別者,別循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睛明穴,以斜絡於顴,而交於足太陽經也。及其動穴,驗病則為嗌痛,為頷腫不可以顧,以脈循咽,循頸上頰也;為肩,似拔而痛,以脈出肩解,繞肩胛也;為臑,似折而難舉,以脈循於臑也,是主心液不足而生病也。又有諸病之生,或出本經,或由合經,為耳聾,以脈入耳中,循聽宮也,為目黃。支脈入目銳眥內眥也,為頰腫。支脈上頰,別循頰也,為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是皆經脈所過之處。故邪氣盛則瀉之,正氣虛則補之,熱則疾去其鍼,寒則久留其鍼,脈下陷者,則用艾以灸之。若不盛不虛,則止取之本經,而不必求之手少陰心經也。所謂盛者,何以驗之?人迎較寸口之脈,大者二倍而躁,則小腸經為實,如《終始篇》所謂「瀉手太陽小腸,而補手少陰心者是也。」 人迎較寸口之脈,小者二倍而不躁,則小腸經為虛,如《終始篇》所謂「補手太陽小腸,而瀉手少陰心者」 是也。

張志聰曰:小腸手太陽之脈,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乃病氣而及於有形,故復曰似拔似折,皆形容氣逆之所致也。小腸為受盛之官,化水穀之精微,故主液。小腸所生病者,為耳聾目黃頰腫,頸項肘臂痛,皆經脈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 。尚御公曰:臟腑雌雄相合,並受五行之化,故在臟主臟,以合五行,在腑則以六腑所生之血氣津液筋骨而為病。蓋病則所主之氣不足。而病生於外矣。

小腸腑形象之圖

小腸腑形象之圖

《靈樞·平人絕穀》篇云: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二丈二尺,受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又腸胃篇云:小腸後附脊,左環迴周疊積。其注於迴腸者,外附於臍上,迴環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三尺。《素問·靈蘭祕典論》云:「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 《靈樞》·本臟篇云:「心應脈,皮厚者脈厚,脈厚者,小腸厚;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沖小者,小腸小而短。」 《諸陽經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