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8 (1700-1725).djvu/76

此页尚未校对

別絡布於四未,與經相干於外關之間,外行遶臂,注胸中,合心主之大絡。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少陽、厥陰之主筋也。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 窒頭背痛,虛則鼽衂,取之所別也。

馬蒔曰:「此言膀胱經之絡穴也。飛揚去足外踝上七寸,別走少陰腎經,以膀胱與腎為表裏也。邪氣有餘而實,則為鼽而窒,為頭與背痛;正氣不足而虛,則為鼽為衂,皆當取此穴以治之耳。」 張志聰曰:「踝上七寸,乃足太陽經之飛揚穴,足太陽之別絡,與經相干於飛揚之間,不入於經俞,別走於足少陰之絡,實則鼽」 窒背痛,虛則鼽衂,蓋別絡並經,而循於頭背也。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 跗。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

馬蒔曰:「此言膽經之絡穴也。光明穴去外踝上五寸,別走足厥陰肝經,以膽與肝為表裏也。下絡足之跗面,即俠谿地、五會、臨泣等處也。邪氣有餘而實,則氣逆而為厥,以肝脈在下也。正氣不足而虛,則為痿為躄,雖坐亦不能起,以肝主於筋也。皆取此穴以治之耳。」

張志聰曰:「踝上五寸,乃足少陽經之光明,少陽之大絡,與經相會於光明之間,別走於厥陰之別絡,下絡足跗。」 少陽主初陽之氣,實則膽氣不升,而逆於下,則為厥氣,虛則為痿躄,坐不能起。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 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 氣逆則喉痹卒瘖,實則狂顛,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 所別也。

馬蒔曰:「此言胃經之絡穴也。豐隆去外踝上八寸,別走足太陰脾經,以胃與脾為表裏也。循脛骨外廉之上下巨虛等穴,上至頭項而絡之,以合於諸經之氣。蓋胃為五臟六腑之大海也。其頭項之下,則絡於喉嗌。故胃氣一逆,則為喉痹,為卒瘖也。邪氣有餘而實,則為狂顛;正氣不足而虛,則足不能收,而脛亦枯槁」 ,皆當取此穴以治之也。

張志聰曰:「去足踝八寸,乃足陽明經之豐隆,陽明之別絡,與經相會於豐隆之間,而別走於足太陰之別絡。其別行者,並經脈而循於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十五大絡之氣血,皆本於胃腑水穀之所生,是以足陽明之絡,與諸經之氣相合。其病氣逆則喉痹卒瘖,經別之絡於喉嗌也。實則氣厥於下,而為顛狂;血氣虛」 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

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 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 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

馬蒔曰:「此言脾經之絡穴也。公孫去足大指本節後一寸,別走足陽明胃經,以脾與胃為表裏也。其別者,入絡於腸胃之中。脾氣上逆而厥,則為揮霍擾亂;邪氣有餘而實,則為腸中切痛;正氣不足而虛,則為鼓脹。皆取此穴以治之耳。」

張志聰曰:「去足大指本節之後一寸,乃足太陰之公孫穴。太陰之別絡,分布於足,與經相干於公孫之間,而別走於陽明之絡。其別行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為霍亂。氣有餘而實,則為腸中切痛。不足而虛,則為鼓脹。當取之所別也。」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鍾。」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 者,并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 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也。

馬蒔曰:「此言腎經之絡穴也。大鍾穴當內踝後繞跟處,別走足太陽膀胱經,以腎與膀胱為表裏也。又其別者,并本經脈氣,以上走於手厥陰心包絡經之下,而外則貫於腰脊間。其病氣逆,則為煩心,邪氣有餘而實,則為閉癃,以腎通竅於二便也。正氣不足而虛,則為腰痛,皆取此穴以治之耳。」 張志聰曰:「當踝後遶跟處,乃足少陰經之大鍾,少陰之別絡,與經相會於大鍾之間,而別走於太陽。其別行者,並經而行,上走於心包絡之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水氣上乘於心也;實則閉癃,別走太陽,而膀胱之氣不化也。虛則腰痛。腰者,腎之腑也。」 按:手少陽三焦、手厥陰包絡之氣,皆本於腎臟之所生,故并經上走於心包下。蓋包絡之氣。生於腎臟。注於絡中。並經而上也。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 者,經脛上睪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 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

馬蒔曰:「此言肝經之絡穴也。蠡溝去內踝上五寸陷中,別走足少陽膽經,以肝與膽為表裏也。經於足脛,以上於睪丸,結於莖垂。其病氣逆,則睪丸腫脹,而卒成疝氣。邪氣有餘而實,則睪為挺長;正氣不足而虛,則為暴癢。皆當取此穴以治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