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8 (1700-1725).djvu/9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 兩顴之間相去七寸。

兩乳之間廣九寸半

馬蒔曰:「此又言仰人之骨度,蓋橫而數之也。」左右耳前之耳門,相去一尺三寸 。目下高骨為顴,兩顴之間,相去七寸 ,兩乳之間,相去九寸半。張志聰曰:「耳前當耳門者,從耳而至于鼻準也。」按此當云「從左耳而至鼻準。」 由鼻準而至于右耳也。若從耳至鼻準。廣一尺三寸。其度則太過矣。

兩髀之間,廣六寸半。

《馬蒔》曰:「此又言側人之兩髀,其度數各廣六寸半。」

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 肩至肘長一尺七寸。 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 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 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

馬蒔曰:「此言手足之度數也。自足而言,其長一尺二寸,廣則四寸半 。自手而言,肩至肘,長一尺七寸 。肘至於腕,長一尺二寸半 。腕至中指之本節,長四寸 ;本節至指之末,長四寸半。」

張志聰曰:「本節者,指掌交接之骨。節。末者,指尖也。」

伏人骨度圖

伏人骨度圖

項髮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 膂骨以下至尾骶,二 十一節長三尺。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 故上七節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骶音底

馬蒔曰:「此言伏人之骨度也。項髮以下至背骨者,自項後之髮際,至背骨之大椎也,長二寸半 。脊骨為膂,膂骨以下至尾骶,共二十一節,計長三尺。上節每節長一寸四分一釐,其奇分之九釐在下節,故膂骨以下,計有七節,乃自膈俞而上,至膂骨之數也。每節長一寸四分一釐,則七得七寸四七二寸八分,共九寸」 八分。又每節一釐,共計九寸八分七釐,故曰「九寸八分分之七」 也。

張志聰曰:七節之旁,乃膈俞也。臟腑之氣,皆從內膈而出,如逆傷臟氣則死。刺傷腑氣,皆為傷中,故曰「七節之旁,中有小心。」 而《本經》論五臟之背俞,亦兼論上焦之膈俞,不可妄刺者也。

此眾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是故視其 經脈之在于身也,其見浮而堅;其見明而大者,多血; 細而沉者多氣也。

馬蒔曰:「此結言骨度可以定脈度之長短,而遂言視經脈血氣之法也。顯者多血,微者多氣,多則可瀉,而少則可補矣。」

張志聰曰:此總結骨之度數,定經脈之長短也。經脈之浮而堅,明而大者多血,細而沉者多氣,此篇論骨氣,而結經脈之血氣者,血脈資始于腎,骨之精氣盛,則經脈之血氣亦盛矣 。尚御公曰:「腎藏精氣而主骨血者,神氣也。」 此六篇,論筋骨血脈,本于少陰之陰陽 。張開之曰:腎臟之精液,奉心神化赤而為血氣者,精氣也。故浮為陽而主血。沉為陰而主氣。

《五十營篇第十五》

馬蒔曰:脈之營行有五十度,故名篇。

黃帝曰:「余願聞五十營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 宿,宿三十六分。人氣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 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 以應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故人一呼脈 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 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氣 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水下二刻, 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氣行再周于身,水下四 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于身,水下二 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 營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盡,脈終矣。」 所謂交通者,并行一數也。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之 壽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馬蒔曰:此篇詳言經脈之行,晝夜有五十度之數也。營者運也。五十營者,謂五十度也。經脈之行于晝者二十五度,行于夜者二十五度,故曰「五十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