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9 (1700-1725).djvu/10

此页尚未校对

亂。真氣與邪氣相攻。彼此之氣并而相逆。所以復出于胃而為噦也。當補手太陰肺經。及瀉足少陰腎經可也。

張志聰曰:「此言人之所受穀氣,由胃海之布散于天下者也。胃為水穀之海,肺屬天而外主皮毛,穀入于胃,乃傳之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腑,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是入胃之水穀,藉肺氣轉輸于皮毛,行于臟腑。如肺有故寒氣而不能輸布,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于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并」 相逆于胃,而胃腑不受,復出于胃,故呃逆也。夫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是在下之寒水,上通于天者也。故當補手太陰,以助天之陽氣,瀉足少陰,以下肺之寒邪,肺之寒者,乃腎水之寒氣也。此篇論人身之應天地陰陽,奇邪之走空竅,非外因之形寒,亦非飲冷之寒氣也 。姚士因曰:「按《金匱玉函》云:『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蓋橘之色黃臭香,味甘而辛,乃中土之品也。辛味走肺,皮性走皮,是助胃氣走肺而外出於皮毛者也。竹性寒,而凌冬不凋,得冬令寒水之氣。用茹者,助水氣之運行於膚表,不凝聚於肺中。配人參、甘草、生薑」 、大棗以助中土之氣。先聖立方之法。咸從《經》得之。學者引而伸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黃帝曰:「人之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陰氣盛而陽 氣虛,陰氣疾而陽氣徐,陰氣盛而陽氣絕,故為唏。補 足太陽,瀉足少陰。」

馬蒔曰:「此言人之所以唏,而有刺之之法也。哀痛不泣曰唏,人之所以唏者,以陰氣盛且疾,陽氣虛且徐且絕,故為唏耳。治之者,宜補陽而瀉陰,當於足太陽膀胱經陽蹻脈氣所出者補之,足少陰腎經陰蹻脈氣所出者瀉之。」

張志聰曰:「此論陰陽之不相和也。太陽少陰,乃水火陰陽之本,雌雄相合,標本互交。若陰氣盛而陽氣虛,則陰氣疾而陽氣徐矣。陰氣疾而陽氣徐,則陰陽不能相將,而陰與陽絕矣。故當補足太陽之陽,瀉足少陰之陰,以和其陰陽焉。」 唏者,欷歔悲咽也。蓋陽氣盛則多喜笑,陰氣盛則多悲哀。

黃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于皮 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寒慄,補諸陽。

馬蒔曰:「此言人之所以振寒,而有刺之之法也。振寒者,身寒而振動也。蓋以寒氣客于皮膚,其陰氣盛,陽氣虛,故陰盛則為寒,且寒而戰慄,當補諸陽經以溫之,則陽勝而陰衰矣。」

張志聰曰:此言陽氣之在外也。諸陽之氣,主于肌表,故寒氣客于皮膚,藉陽氣以化熱。若陰氣盛而陽氣虛,則為振寒戰慄,當補諸陽。諸陽者,謂三陽也 。吳懋先曰:「寒氣,即太陽寒水之氣,故當補諸陽。」

黃帝曰:「人之噫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于胃,厥 逆從下上散,復出于胃,故為噫。補足太陰、陽明。一曰 補眉本也。

馬蒔曰:此言人之所以噫,而有刺之之法也。噫,不平聲也。蓋以寒氣客于胃中,厥逆之氣後下而上,其氣之散也,復出于胃,故為噫。當補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以溫之。一曰取足太陽膀胱經之在眉本,名「攢竹」 者以刺之。

張志聰曰:「此言土位中央,而氣出于上下也。寒氣客于胃,厥逆之氣上走心為噫,得後氣則快然如衰,是厥氣出于胃,從脾氣而上下散,故當補足太陰陽明以助其分散焉。眉本」 乃足太陽之經,寒氣客于胃者,乃太陽寒水之氣也。一曰補太陽之陽氣于上,而客中之寒氣可散矣 。姚士因曰:「腎為水臟,太陽之上,寒」 氣主之。噦者,寒氣在于肺。噫者,寒氣在胃中。一瀉少陰之寒,一補太陽之陽。補瀉雖別,其義則同。

黃帝曰:人之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陽氣和利,滿于 心,出于鼻,故為嚏。補足太陽榮眉本,一曰眉上也。

馬蒔曰:此言人之所以嚏而有刺之之法也。嚏,噴嚏也。蓋以人之陽氣平和順利,滿溢于心,故上升于鼻而為嚏,當補足太陽膀胱。《經》曰:「『攢竹者以刺之』。一曰在眉近于上者是也。」

張志聰曰:「此言太陽之氣,與心氣之相和也。太陽之上,寒水主之;少陰之上,君火主之;陰陽互交,標本相合,故心為陽中之太陽,太陽與心氣之相合也。是以陽氣和利,則上滿于心,出鼻而為嚏,鼻乃肺之竅,肺乃心之蓋也。太陽之氣,生于膀胱,膀胱乃津液之腑,陽氣和利,上滿于心,則陽氣盛矣。故當取足太陽之」 榮于眉本。使津液上資。則陰陽相平矣。夫太陽之氣。主于膚表。一曰補眉上。以取太陽之氣。使氣行于外。則不滿于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