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9 (1700-1725).djvu/10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之氣客於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於外,行於陽不得入于陰,故目不瞑。愚按:「衛氣不得入于陰,則目不瞑」 之論,多有重見,然各有意存,學者宜體析明白。

黃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 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 已通,其臥立至。」黃帝曰:「善。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 通,陰陽和得者也。願聞其方。」伯高曰:「其湯方以流水 千里已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 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 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 病新發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 秫音術

馬蒔曰:「此言治目不瞑而不得臥者,有調其虛實之刺法,飲以湯劑之方法也。陽蹻獨盛於外,則衛氣有餘也,不得入於陰,而陰虛營氣不足也,當補其不足,而瀉其有餘,不足為虛,有餘為實,所以調其虛實,以通內外往來之道耳。然又飲以半夏湯一劑,則陰陽已通,其臥立至,其方以流水來自千里外者八升,即今之三升餘也。揚之萬遍,濾其清者五升煮之,即今之二升餘也。炊以葦薪,及火沸之時,又置秫米一升,即今之四合餘也。治半夏五合」 ,即今之二合餘也。徐徐炊之,令竭至一升半,即今之六合餘也。去其滓,飲汁一小杯,一日之內,服之者三次,稍有所益,自有所覺,則漸可瞑矣。凡病新發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病久者,飲三次而已耳。」

張志聰曰:此論調足少陰陽明之氣,以通衛氣之行于內。蓋衛氣之行于陰,從手足陽明下行至足,而交于足少陰,從足少陰而注于五臟六腑,故當調此二經之氣焉。補不足者,補衛氣之不足;瀉有餘者,瀉厥氣之有餘;調虛實者,調外內之虛實,以通其道路,而去其厥逆之邪。半夏色白形圓,味甘而辛,陽明之品也。《月令》五月半夏生,感一陰之氣而生者也。胃屬戊土,腎藏天癸飲以半夏湯一劑者,啟一陰之氣上交于胃,戊癸合而化火,火土相生,則外內之陰陽已通,其臥立至。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得和者也。夫腎為水臟,而為生氣之原,氣行則水渙。胃乃燥熱之腑,而主中土,欲得陰氣以合化,而不欲寒水之上乘,故用流水千里以外者,所謂勞水也。再揚之萬遍,則水性無力,不能助寒水上行矣。八乃金之成數,五乃土之生數,陽明主秋金,而胃居中土,故用八升五升者,助陽明之胃氣也;葦乃水草,炊以葦薪者,助水中之生氣也;米乃土穀,而秋成,置秫米一升者,助胃氣也。古以腹中和,小便利為知。覆杯則臥,汗出而已者,正氣和而厥氣散,衛氣得從其道而出入矣。徐振公曰:「厥氣者,臟腑之逆氣也。氣本于足少陰腎,而生于足陽明胃,故調此二經之氣,而逆氣自解矣。」 曰陰陽以通,曰陰陽和得者,一謂衛氣所行于外內之陰陽,一謂少陰陽明之陰陽,相得而和也。

黃帝問于《伯高》曰:「願聞人之肢節以應天地,奈何?」伯 高答曰:「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 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 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 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 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 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天有陰陽,人有夫妻; 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節;地有高山,人 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膕;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 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 有晝夜,人有臥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 有小節;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 有聚邑,人有䐃肉;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地有四 時不生草,人有無子。」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馬蒔》曰:「此伯高備言人與天地相應也。女子不足,二節缺,莖垂與二睪也,以抱人形故耳。」

張志聰曰:「此論人之形身四體,臟腑陰陽,應天地之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與天地參也。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應天道之遶地,一周一歲而終,三百六十五度。日月五星,隨天道之環轉,風雨雷電,從天氣以施行,山川泉谷,上天之無不覆幬,林木草蓂,感天氣而生長。衛氣日行於陽,上至頭目口齒,下至足脛膝」 膕,四旁之四肢肢節,䐃肉、皮毛,夜行於陰,內循五臟六腑,熏於募筋,充於胸腹。人之身形臟腑,應六氣之降升,五運之出入,衛氣之行,應天道之遶地,環轉而復通貫於地中,故曰:「地有泉水,人有衛氣。」 是衛氣非獨行於形身之外內,而復貫通於經脈之外內者也 。徐振公曰:「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女子月事以時下」 者,澹滲皮毛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