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9 (1700-1725).djvu/112

此页尚未校对

「為欣欣」 者,心安而不懼,志閑而少欲也。「婉然從物」 ,「或與不爭」 者,與物無競,與世不爭也。「與時變化」 者,隨世變遷也。居尊而謙,其德愈光,此陰陽和平之象也。

古之善用鍼灸者,視人五態,乃治之。盛者瀉之,虛者 補之。

馬蒔曰:此結上文,而言「善用鍼灸者,必視其五態而治之也。」

張志聰曰:偏陽之人,瀉陽補陰;偏陰之人,瀉陰補陽。此言鍼合天地人三才之道,可以挽回天地陰陽之造化者也 。朱衛公曰:「陰陽之氣,皆從下而上。」 古之善灸者,能啟陰陽之氣以上行。

黃帝曰:「治人之五態奈何?」少師曰:「太陰之人,多陰而 無陽,其陰血濁,其衛氣濇,陰陽不和,緩筋而厚皮,不 之疾瀉,不能移之。」

馬蒔曰:「此言治太陰之人之有法也。多陰而無陽,與少陰之人多陰而少陽者異矣。惟陰多故陰血濁;惟無陽故衛氣濇;惟多陰而無陽,故陰陽不和。況筋緩而皮又厚,必當疾瀉以移其病也。」

趙庭霞曰:「太陰之人,多陰無陽,故其陰血濃濁。陽氣者,通會於腠理,無陽,故衛氣所行之濇滯也。陰血多,故筋緩,血多氣少,故皮堅而厚。此陰陽不和之劇,不之疾瀉,不能移易也。」

少陰之人,多陰少陽,小胃而大腸,六腑不調,其陽明 脈小,而太陽脈大,必審調之,其血易脫,其氣易敗也。 易去聲

馬蒔曰:「此言治少陰之人之有法也。胃小,故陽明之脈小也;腸大,故手太陽小腸之脈大也。血易脫而氣易敗,故當詳審以調之,與疾瀉太陰之人者不同也。」

趙庭霞曰:「在內者,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多陰少陽,故六腑不調也。陽氣生於中焦,其陽明脈小者,生陽之本不足也。太陽之氣,生於水中,太陽脈大者,寒水之氣盛也。此陰陽不和,故其血已脫,而氣易敗,必審察其盛虛以調之 。」 閔士先曰:「多陰無陽,故不疾瀉其陰血,則陰陽不能移易。多陰少陽,故宜調之。蓋陰陽不」 和。自不能交相廝守矣 。朱衛公曰。中下二焦之精氣。互相資生而資益者也。陽明脈小。太陽脈大。此先後天之氣不和。故易脫而易敗 。倪仲玉曰。上節論在外之陰陽。此論在內之陰陽。蓋外有陰陽。而內有陰陽也。外不和必因於內。內不和必及於外。

太陽之人,多陽而少陰,必謹調之,無脫其陰而瀉其 陽。陰重脫者,陽狂;陰陽皆脫者,暴死,不知人也。

馬蒔曰:「此言治太陽之人之有法也。惟少陰,故不可脫其陰;惟多陽,故當以瀉其陽。若陽氣太瀉,則陽至重脫,其病為狂。若陰陽皆瀉而至於脫,則當暴死,不知人也。」

趙庭霞曰:「無脫其陰而瀉其陽者,陽為陰之固也。若陰氣重脫,則為陽狂,陰陽皆脫,則為暴死。蓋陽為陰之固,陰為陽之守,陽氣生於陰中,陰重脫則陽亦脫矣。」

少陽之人,多陽少陰,經小而絡大,血在中而氣外,實 陰而虛陽,獨瀉其絡脈則強,氣脫而疾,中氣不足,病 不起也。

馬蒔曰:「此言治少陽之人之有法也。惟絡脈大,故獨瀉其絡脈則身強。若瀉之太過,以致氣脫而出速,則中氣不足,病不能起也。」

趙庭霞曰:「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小胃而大腸者,以上為陽而下為陰也。經小而絡大者,以裏為陰而表為陽也。血在中而氣外者,陰在內而陽在外,血為陰而氣為陽也。故欲實陰而虛陽,獨瀉其絡脈則強,如瀉氣則氣脫而疾,致中氣不足,病不起也 。」 閔士先曰:「上節論瀉陽,當防其陰脫,謂陰陽之二氣也。此以」 血為陰而氣為陽,充膚熱肉之氣,從裏之經隧,而出於絡脈皮膚,故欲實陰虛陽,獨瀉其絡脈則強,至於三焦通會之元真,不可瀉也,瀉之則疾脫,脫則中氣不足,病不起也。此篇論陰陽之理,參伍錯綜。蓋陰陽者,有名而無形,若以有形之腸胃經絡,表裏上下,皆可以論陰陽者也。朱衛公曰:「陰陽血氣之原流,頭緒紛紜,須貫通全經,而後可以無惑。」

陰陽和平之人,其陰陽之氣和,血脈調,謹診其陰陽, 視其邪正,安容儀,審有餘不足,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此所以調陰陽,別五態之人者 也。

馬蒔曰:「此言治陰陽和平之人之有法也。」

趙庭霞曰:「陰陽之氣和,氣有陰陽也。血脈調,謹診其陰陽,血有陰陽也,視其邪正,安其容儀,形中之陰陽也。審其有餘不足,盛則瀉之,虛則補之,調其氣之盛虛也。如氣無盛虛,則以經取之,調其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