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9 (1700-1725).djvu/126

此页尚未校对

「水之往流,其地正凍,雖善穿地者,不能鑿凍;人氣在中,雖善用鍼者,不能取四肢厥逆之脈。血脈凝堅結聚,不能往來,未可使之即能和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溫冰釋凍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 人身之脈亦猶是。故治四肢厥逆之脈者,必先用火以熨調之,和其各經。凡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無不熨之,使火氣已通,血脈乃行。然後視其病脈之淖澤者。則刺而平復之。其脈堅緊者。則破而散之。候其氣下。乃止鍼。此乃鍼論解結之法也。

張志聰曰:此解論所受於天之氣,從陰而生,自下而上,應天地之寒暑往來,隨四時之生長收藏者也。漸洳,濡濕之地也。葦蒲生於水中,其質柔弱,中抽堅莖,名曰蒲槌,內剛外柔,為堅心之坎水,以比人之元陽,生於精水之中,故曰「此所以知形氣之多少也。」 謂充於形中之氣,生於天一水中,知所秉之厚薄,則知氣「有多少矣。人之陰陽出入,應天地之寒暑往來,熱則滋雨在上,而萬物之根荄少汁」 ,蓋言精水亦隨氣而上出者也。熱則人氣在外,腠理開而汗大泄,津氣外洩,故在內之血氣減少,此言人之血氣,本於下焦之精氣也。地凍水冰,則天氣收藏而人氣在中,皮膚緻密而汗不出。精氣內藏,故血氣自強也。善行水者不能鑿冰,善用鍼者不能取四厥,謂氣隨天地之寒暑出入,非人力之所能強也。治厥者,必先熨通其氣也。調和其經,通其經也。謂所受於天之精氣,行於經脈之外內者也。調之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謂血氣之行於上下四旁,無處不到也。淖澤者,行之太過,當刺而平之。緊濇者,澀滯不通。當破而散之。此所謂以鍼而解結者也。

用鍼之類,在於調氣,「氣積於胃,以通營衛,各行其道。 宗氣流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故 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 弗能取之。」

馬蒔曰:此承上節用火熨調之義而推明之也。凡用鍼之類,在於調病人之氣,其氣由胃中而生,故氣積於胃也。然由中焦之氣,降於下焦,而生此營氣;由下焦之氣,升於中焦,以升上焦,而生此衛氣。「《營衛生會篇》所謂『營氣出於中焦,衛氣出於下焦』。」 又曰:「清者為營,濁者為衛」 是也。皆由胃中所積之氣,通此營衛之「氣,以各行其道,營氣則隨宗氣以行於經隧之中,衛氣則行於各經皮膚分肉之間。且所謂宗氣者,則流於膻中為氣之海」 者是也。其下而為中下二焦者,則注於氣街,即足陽明胃經之氣衝穴也。故在上之宗氣出喉嚨,司呼吸以行息道。凡氣自足而上,厥則上之宗氣不降,脈中之血凝而留止。斯時也。若弗用火以熨而調之。烏能取四肢氣血之逆而解其結哉。

張志聰曰:此言後天所生之穀氣,乃營衛宗氣,各走其道,充于形身之上下者也。厥在足者,少陰之氣厥也。寒氣厥逆于下,是以宗氣不能下行,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通之謂下焦之精氣,乃陰陽水火,得火熱而後能溫其水寒。夫所受于天者,少陰腎臟之精氣也。「衝脈與少陰之大絡,起于腎,出于氣」 街,循陰股內廉,邪入膕中,厥在于足,而宗氣不下者,謂宗氣下行而與少陰之氣相合也。夫所謂合并而充身者,下焦先天之氣,上與陽明之穀氣相合,而出入于關節肌腠之間,然而後天所生之宗氣,亦下行而與少陰之精氣相合,注於氣街,入于膕中,并行于經脈皮膚之外內者也。

用鍼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切而循之,按而彈之, 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

馬蒔曰:「此言用鍼者,有先察後取之義,亦承上文先熨後行之意而推廣之也。凡用鍼者,必先察其經絡之或虛或實,則實者當瀉,虛者當補,穴在何經,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氣之來應而動者,然後取其穴而下鍼,斯可也。」

張志聰曰:此申明血氣之行于脈中也。《內經》云:「絡滿經虛,瀉陽補陰;經滿絡虛,瀉陰補陽。」 蓋以裏之經脈為陰,外之絡脈為陽。血氣之行于脈中,從經而脈,脈而絡,絡而孫,故必先察其經絡之虛實,而後取之。

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之自已也。一經上實下 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于大經,令之不通,視 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

馬蒔曰:「此言六經調者為不病,而一經病者,即用解結之法也。手足各有三陰三陽,謂之六經也。六經之脈,各調和者,謂之不病。內有一經之脈,上實下虛而不通,此則足經之氣,厥逆而上,故上實而下虛。其在外,必有橫絡之脈,盛加于大經之中,令其不通,乃視之可見者也,當視而瀉之」 ,此亦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