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9 (1700-1725).djvu/15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七十九卷目錄

 醫部彙考五十九

  黃帝靈樞經十三決氣篇第三十 腸胃篇第三十一 平人絕穀篇第三

  十二 海論篇第三十三 五亂篇第三十四 脹論篇第三十五 五癃津液別篇第三十

  六 五閱五使篇第三十七 逆順肥瘦篇第三十八

藝術典第七十九卷

醫部彙考五十九

《黃帝靈樞經十三》

《決氣篇第三十》

《馬蒔》曰:「決論一氣六名之義,故名篇。」

張志聰曰:「決氣」 ,謂氣之分判為六,而和合為一也。

黃帝曰:「予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予意以為一氣耳, 今乃辨為六名,予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兩神相搏, 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何謂氣?」岐伯曰:「上焦開 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何 謂津?」岐伯曰:「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何謂液?」岐 伯曰:「穀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洩澤,補益腦」 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何謂血?岐伯曰:中焦受氣取汁, 變化而赤,是謂血。何謂脈?岐伯曰:壅遏營氣,令無所 避,是謂脈。

馬蒔曰:此詳言氣之義也。精、氣、津液、血脈,分而言之則有六,總而言之則曰氣,故此謂之曰一氣而下則曰六氣。《易》曰:「男女搆精,萬物化生。」 蓋當男女相搆之時,兩神相合,而成所生男女之形,此精常先其身而生,有其精斯有其形,夫是之謂精也。又宗氣即大氣,積於上焦,上焦開發於臟腑,而宣布五穀精微之氣味,此氣熏於皮膚,充其身形,澤其毫毛,誠若霧露之灌溉萬物也,夫是之謂氣也。又津生於內,而腠理發泄於外,其汗出似溱溱然,夫是之謂津也。又穀氣入於胃,化為精微之氣,充滿淖澤,分注於骨,骨屬屈伸,洩澤其骨,上通於腦,腦為髓海,從茲補益,外而皮膚從茲潤澤,夫是之謂液也。又《營衛生會篇》曰: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故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夫是之謂血也。又宗氣行於經脈之中,其脈流布諸經,而營氣從之以行,無所避匿,夫是之謂脈也。

吳懋先曰:「所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 又曰:「神者,水穀之精氣也。兩神者,一本於天一之精,一生於水穀之精,兩神相搏,合而成此形也。所生之來謂之精,故常先身生,謂未成形而先生此精也。上焦之氣,宣發五穀之精微,充膚熱肉,潤澤皮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腠。理者,肌肉之文理。《本經》曰:『水穀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是以發洩於腠理,汗出溱溱,是謂津。穀入氣滿淖澤,注於骨,使骨屬屈伸洩澤,從髓空而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中焦受水穀之精氣,濟泌別汁,奉心神,變化而赤,是為血壅。培,助也。遏,遮蔽也。避,違』」 避也。言經脈壅蔽營氣。行於脈中。晝夜環轉。無所違逆。是謂脈。

《黃帝》曰:「六氣者,有餘不足,氣之多少,腦髓之虛實,血 脈之清濁,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 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 色夭,腦髓消,脛痠,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 脈空虛」,此其候也。

《馬蒔》曰:「此言六氣之脫者,各有其候也。」

張志聰曰:「營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精血津液,皆本於氣之生化,故謂之六氣。清濁者,營衛之氣也。腎主藏精,開竅於耳,故精脫者耳聾。目之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故氣脫者目不明。津發於腠理,故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洩,液淖澤於骨,補益腦髓,故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不能潤澤皮膚,故毛色夭焦也。腎主骨,而」 骨髓上通於腦,故腦髓消而脛痠耳鳴。心主血,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是以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黃帝曰:「六氣者,貴賤何如?」岐伯曰:「六氣者,各有部主 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穀與胃為大海也。」

馬蒔曰:此言各部為六氣之主,而胃又為之大海也。帝問六氣者,可較其貴賤否?伯言:「各部皆有六氣,故六氣各有部主,如陽明多氣多血,太陽多血少氣,五精五液五津五脈之類,各部皆有之也。然本部所重者,為貴為善;別部所有者,為賊為惡,其本部各為常主也。但此六氣者,成於五穀精微之氣,而胃則納五」 穀而成之。故胃又為六氣之大海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