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9 (1700-1725).djvu/17

此页尚未校对

《海論篇第三十三》

馬蒔曰:《內論》「人有四海,故名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刺法於夫子,夫子之所言,不 離於營衛血氣。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腑臟,外絡於 肢節,夫子乃合之於四海乎?」岐伯答曰:「人亦有四海 十二經水,經水者,皆注於海,海有東西南北,命曰四 海。」黃帝曰:「以人應之奈何?」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 有氣海,有水穀之海,凡此四者,以應四海也。」黃帝曰: 「遠乎哉?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願聞應之奈何?」岐 伯答曰:「必先明知陰陽表裏,榮輸所在,四海定矣。」黃 帝曰:「定之奈何?」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 衝,下至三里。衝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 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 在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 於其蓋,下在風府。

馬蒔曰:「此言人之有四海也。人有四海者,即下髓海、血海、氣海、水穀之海也。十二經水者,即清水、渭水、海水、湖水、汝水、潞水、淮水、漢水、江水、涇水、濟水、漳水也。夫天下經常之水,固有十二,而此水皆注於海,海有東西南北之四方,故不曰十二,而止曰四海也。惟胃為水穀之海,其輸穴上在氣街,下至三里,惟衝脈為」 十二經之血海,其輸穴上在於足太陽膀胱經之大杼,下出於足陽明胃經之巨虛上廉與巨虛下廉。又膻中為氣之海,其輸穴在於督脈經天柱骨之上下,前在於足陽明胃經之人迎。又腦為髓之海,其輸穴在於,其蓋即《督脈經》之百會,下在於督脈經之風府。

張志聰曰:「夫天主生物,地主成物,是以人之形身,應地之四海,十二經水。然水天之氣,上下相通,是以頭氣有街,胸氣有街,腹氣有街,脛氣有街,經氣上下之出入也。故合人於天地四海,必先明知陰陽表裏榮輸之所在,四海定矣。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衝氣在腹者,止之背俞,下至足之三里,是水穀之海,上通於天氣,而下通於經水也。衝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太陽之大杼,下至巨虛之上下廉,而出於脛氣之街,是衝脈之外通於天氣,而內通於經水也。膻中者,為氣之海,在膺胸之內,宗氣之所聚也。宗氣流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故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俞,故其輸上在背之天柱,前在膺胸之人迎,是氣海之上通於天,而下通於經水也。腦為髓之海,氣在頭者止之於腦,故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督脈之風府,是髓海之上通於天,而下通於經水也。」 是十二經脈應地之十二經水,經水者皆注於海,海有東西南北,而海之雲氣上通於天,是以人之所以合天地四海也。

黃帝曰:「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敗?」岐伯曰:「得 順者生,得逆者敗,知調者利,不知調者害。」

馬蒔曰:「此言四海之得生且利者,以其順而善調之,否則敗害至矣。」

姚士因曰:「人合天地四海,升降出入,運行無息,故得順而和,則生利無窮,逆而不調,則敗害至矣。」

黃帝曰:「四海之逆順奈何?」岐伯曰:氣海有餘者,氣滿 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馬蒔曰:「此言四海之逆順,先舉氣海之偏勝者言之,見其所以為逆,反此則為順。有餘者,邪氣有餘而實;不足者,正氣不足而虛也。下文倣此。」

吳懋先曰:「天地陰陽之道,更相和平者也。故有餘不足,皆為之逆。膻中者,宗氣之所居,上出於喉,以司呼吸。故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氣息悗亂,氣上逆,故面赤也。氣海不足則氣少,氣少故不足於言。」

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 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

馬蒔曰:「此言血海之偏勝,而病者見其所以為逆,反此則為順矣。」 蓋承上文「衝脈為十二經之海者而言耳。」

吳懋先曰:「衝脈起於胞中,上循背裏,為經脈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至胸中,而後散於皮膚之間,是衝脈之血,充貫於周身,故有餘則覺其身大,不足則覺其身小,怫然狹然,不知其為何病。」 王芳侯曰:「血以應水,故有餘常想其大,不足則覺其為小矣。」

《水穀之海》有餘,則腹滿;水穀之海不足,則飢不受榖 食。

馬蒔曰:「此言水穀之海,偏勝則病,見其所以為逆,反此則為順也。」

姚士因曰:「胃氣有餘,故腹脹滿;胃氣不足,故飢而不受穀食。」

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 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馬蒔曰:「此言髓海之偏勝,而病者見其所以為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