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9 (1700-1725).djvu/1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反此則為順也

姚士因曰:「精液補益腦髓,而下流陰股,故髓海有餘,則足勁輕健而多力。度,骨度也。髓從骨空,循度而上通於腦,故有餘則自過其度矣。髓海不足,則精液竭,精液者,所以濡空竅者也,是以耳為之鳴,目無所見。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故脛痠而懈怠安臥。」

黃帝曰:「予已聞逆順調之奈何?」岐伯曰:「審守其輸,而 調其虛實,無犯其害,順者得復,逆者必敗。」黃帝曰:「善。」

馬蒔曰:「此言善守四海之輸穴以善調之,則有利無害,得順而不得逆也。審四海之穴而善守之,以行補瀉之法,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則有利無害,順者可復,否則逆而為敗矣。」

吳懋先曰:「審其輸,則知其四海之通於經,而經俞之外通於氣也。調其虛實,則有餘不足自和矣。」 害,謂經氣之逆復,則反逆為順也。

《五亂篇第三十四》

《馬蒔》曰:「內言氣有五亂,故名篇。」

黃帝曰:「經脈十二者,別為五行,分為四時,何失而亂? 何得而治?」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則治,相 逆則亂。黃帝曰:「何謂相順?」岐伯曰:「經脈十二者,以應 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四時者,春秋冬夏,其氣 各異,榮衛相隨,陰陽已和,清濁不相干,如是則順之 而治。」黃帝曰:「何謂逆而亂?」岐伯曰:清氣在陰,濁氣在 陽,榮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謂大 悗。故氣亂於心則煩心密嘿,俛首靜伏;亂於肺則俛 仰煩喝,接手以呼;亂於腸胃則為霍亂;亂於臂脛則 為四厥;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

馬蒔曰:「此言人有五亂,而諸證各有所見也。夫脈與四時相合,是謂順也。惟清氣宜升,當在於陽,反在於陰;濁氣宜降,當在於陰,而反在於陽。榮氣陰性精專,固順宗氣以行於經隧之中;衛氣陽性慓悍滑利,宜行於分肉之間。今晝不行於陽經,夜不行於陰經,其氣逆行,乃清濁相干,亂在胸中,是之謂大悶也。故氣」 亂於心,或亂於肺。或亂於腸胃,或亂於臂脛。或亂於頭。各有其證候者如此。

張志聰曰:《本經》邪客篇云: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榮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而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此言宗氣積於胸中,上貫心脈,同榮氣行於脈中,以應呼吸漏下。《五味篇》曰:「穀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 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榮衛之道。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 ,出於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此言宗氣積於胸中,上出於肺,偕衛氣行於脈外,以應呼吸漏下。此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宗氣兩行,榮衛之道,一呼一吸,脈行六寸,漏下二刻,人二百七十息;脈行十六丈二尺為一周,漏下百刻,人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而大周於身。此清氣在陰,濁氣在陽,榮行脈中,衛行脈外,清濁之不相干也。又曰:「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 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臟六腑,此榮衛相將,偕行於脈外。晝行陽二十五度,夜行陰二十五度,與榮行脈中,衛行脈外之各走其道,清濁之不相干也。「經脈十二,以應十二月」 者,六臟六腑之經脈,循度環轉,行十六丈二尺為一周也。「分為四時」 者,一日之中有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其氣各異,榮衛相隨,陰陽相和,而清濁不相干也。夫循脈之榮衛宗氣,從胸而上出於心肺,順脈而行,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其榮衛相隨,晝行陽而夜行陰者,與脈逆行,從頭注於臂胻,以行三陽之分;夜則內行臟腑之陰,與榮行脈中,衛行脈外之氣不相干也。所謂「清濁相干」 者,循脈之榮衛,與行陰行陽之榮衛相干,是以亂於胸,亂於心肺,及亂於腸胃、臂、胻頭也。

黃帝曰:「五亂者,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有道以來,有道 以去,審知其道,是謂身寶。」黃帝曰:「善。願聞其道。」岐伯 曰:「氣在於心者,取之手少陰心主之輸;氣在於肺者, 取之手太陰榮;足少陰輸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 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氣在於頭者,取之天柱、大 杼;不知取足太陽榮輸氣在於臂足,取之先去血脈」, 後取其陽明少陽之榮輸。

馬蒔曰:「此言刺五亂之穴也。道者,脈路也。邪之來也,必有其道,則邪之去也,亦必有其道,審知其道,而善去之,斯謂養身之寶。故氣亂於心者,當取之手少陰心經之輸穴。神門手心主,即厥陰心包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