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9 (1700-1725).djvu/20

此页尚未校对

衛氣。蓋營氣陰性精專隨宗氣行,不能為脹。唯衛氣逆行。則並脈循分肉者。始為脈脹。而成為膚脹耳。是以胃為臟腑之海。而三里為胃經之合。當瀉其三里。病近者一次瀉之。病久者三次瀉之。不必拘其虛實。而工在於急瀉之也。

張志聰曰:「此病在氣,而及於臟腑血脈之有形,故三者皆存焉,然非脹之舍也。脹之舍在內者,皆在於臟腑之外,空郭之中,在外者,脹於皮膚腠理之間,故命曰脹,謂脤在無形之氣分也。」 帝復問臟腑在於胸腹之內,如匣匱所藏之禁器,而各有界畔,五臟六腑,其氣各異,今脹氣皆在於臟腑之外,何以分別某臟某「腑之脹乎?」 伯言夫衛氣生於胃腑,水穀之精,日行於陽,夜行於陰。逆於陽則為脈脹、膚脹,逆於陰則為空郭之脹,及五臟六腑之脹也。夫胸腹者,臟腑之郛郭;膻中者,心主之宮城。脹者,皆在於臟腑之外,排臟腑而郭胸脅,此衛氣逆於陰,而將為臟腑之脹矣。胃主受納水穀,為太倉,而居中焦;在上為「咽喉,主傳氣而送水穀,在下口為小腸,主傳送糟粕津汁。是故胃之五竅,猶閭里之門戶也。蓋水穀入胃,其味有五,津液各走其道,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五臟主藏水穀之精者也,其流溢於下焦之津液,從任脈而出於廉泉、玉英,以濡上之空竅,故五臟六腑,各有界畔」 ,其病各有形狀也。如營氣循脈,衛氣逆於脈中,則為脈脹;若並脈而循行於分肉,則為膚脹。蓋衛氣雖常,然並脈循行於分肉,而行有逆順,若並脈順行而乘於脈中,則為脈脹;行於膚肉,則為膚脹。此皆衛氣之逆行,故曰「若順逆也。」 當取足陽明胃經之三里而瀉之。在於膚脈而近者一瀉,在於城郭「而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瀉。蓋留之則為臟腑之脹矣。衛氣出於太倉,故瀉胃之三里 。」 吳懋先曰:「衛氣逆於空郭中,則為鼓脹;著於募原,而傳送液道阻塞者,則為腸胃之脹;門戶界畔不清者,則為五臟之脹。此皆胃腑之門戶道路,故瀉足之三里。若病久而成虛者,瀉之反傷胃氣,故曰工在疾瀉。疾瀉者,治其始萌也 。」 楊元如曰:「逆則生長之機漸消,故久而未有不成虛者。審其傳送阻塞者,瀉之門戶,液道不通者,通之界畔不清者,理之正氣不足者,補之補瀉疏理兼用,斯為治脹之良法。若新病而不大虛者,急宜攻之,可一鼓而下 。」 倪沖之曰:「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液道不通,則空竅閉」 塞,而氣逆於中矣。故治脹者,當先通其津液。故曰:「若欲下之,必先舉之 。」 朱衛公曰:「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其別氣出於耳而為聽,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濁氣出於胃走脣舌而為味,其精陽之氣,上走於目而為睛,故液道不通,則諸氣皆逆矣。」

黃帝曰:「願聞脹形。」岐伯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 安;肺脹者,虛滿而喘欬;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 脾脹者,善噦,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腎脹 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勝平聲

馬蒔曰:「此下二節,明上節之病各有形狀,而此節以五臟之脹形言之也。」

吳懋先曰:「此衛氣逆於城郭中,而為臟腑之脹也。願聞脹形者,問五臟六腑之脹形,始在無形,而及於有形也。」

《六腑脹》:「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 難。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飱泄 不化。小腸脹者,少腹䐜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少腹 滿而氣癃。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 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䐜音嗔

馬蒔曰:「此以六腑之脹形言之也。」

凡此諸脹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順,鍼數不失,瀉虛補 實,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敗,謂之「夭 命。補虛瀉實,神歸其室,久塞其空,謂之良工。」

馬蒔曰:「此言治脹之法,補瀉有得失,而醫工分高下也。」

姚士因曰:「其道在一者,謂三合而為一也。逆順者,謂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相逆順而為行也。塞其空者,外無使經脈膚腠疏空,內使臟腑之神氣充足,自無厥逆之患,此良工治未病也 。」 莫仲超曰:「上節言無問虛實,工在疾瀉,此復曰瀉虛補實,神去其室,是又當審其邪正而補瀉之。聖人之慮深矣,學者不可不深體」 之。

黃帝曰:「脹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衛氣之在身也, 常然並脈,循分肉,行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五 臟更始,四時有序,五穀乃化。然後厥氣在下,營衛留 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

馬蒔曰:「此言脹之所由生也。衛氣之行於人身,晝行於陽經,夜行於陰經,並脈循分肉而行,出入之間,自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故五臟隨時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