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9 (1700-1725).djvu/21

此页尚未校对

更始五穀自化。惟厥氣從下而逆。則營衛遂失其常。而留上不行。寒邪隨厥氣以上行。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而為脹耳。上文言衛氣逆為脈脹,又並脈循分肉為膚脹者,此可見矣。

張志聰曰:此言衛氣逆行,因下焦寒氣之所致也。夫衛氣之在身也,常然並脈循於分肉而行有逆順,蓋衛氣與脈內之營氣,相逆順而行也。「陰陽相隨」 者,謂脈外之營衛,相將而行,陰陽清濁,有逆有順,乃得天和,應天氣之右旋而西轉,經水皆歸於東流,得天地自然之和氣。「五臟更始」 者,謂營行於臟腑經脈,外內出入,陰陽遞更,終而復始也。「四時有序」 者,謂衛氣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應四時寒暑之往來也。陰陽和平,五穀乃化,而營衛生焉。此先論其陰陽和調,然後論厥逆之因。乃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

黃帝曰:「善。何以解惑?」岐伯曰:「合之於真,三合而得。」帝 曰:「善。」黃帝問於岐伯曰:「《脹論》言無問虛實,工在疾瀉, 近者一下,遠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過焉在?」 岐伯對曰:「此言陷於肉肓,而中氣穴者也。不中氣穴, 則氣內閉,鍼不陷肓,則氣不行上越中肉,則衛氣相 亂,陰陽相逐。其於脹也,當瀉不瀉氣故不下三而不」, 不必更其道,氣下乃止,不下復始,可以萬全,烏有殆 者乎?其於脹也,必審其胗,當瀉則瀉,當補則補,如鼓 應桴,惡有不下者乎?肓音荒中去聲惡音鳥

馬蒔曰:「此言脹之愈與不愈,在於鍼之有得失也。上文言脹貴於急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今下之者三,而病有不下者,正以邪之陷於肉肓,而中於氣穴,故鍼之者,必當中於氣穴,肉肓可也。蓋不中氣穴,則邪氣少閉於內,鍼不陷肉肓,則邪氣不行於外,致使此邪上越所刺之肌肉間,則衛氣相亂,陰陽諸經相乘」 而逐,其脹當瀉不瀉,邪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務使氣下而止鍼。設若不下,又復始鍼,庶可以萬全也。且驗脹之退否,胗脹則脹,脹則瀉之,胗退則退,退則補之,其法有如此者。張志聰曰:真者,所受於天,與穀氣并而充身者也。下焦先天之真元,上與陽明相合,化水穀之精微,生此營衛二氣,元真之氣,通會於腠理,與營衛合并,而充行於形身者也。故營衛二氣,合之於真元,三合而得其厥逆之因矣。如天真之氣,厥逆在下,則營衛之氣留止於上矣。下焦寒水之氣上逆,則真邪相攻,營衛兩氣相搏,乃合而為脹也。夫元真之氣,天乙之真元也,與寒水之氣相合,故真邪相搏,則真氣反厥於下,而寒氣反逆於上矣。真氣不得上合於營衛,則營衛留止矣。然衛氣逆於內而為臟腑之脹者,有城郭募原之分也。募原者,臟腑之膏肓也。夫衛氣之逆於內而為脹者,在於宮城空郭之中,故取之三里、三下而已。今有其三而不下者,此陷於肉肓而中氣穴故也。故鍼不中氣穴,則氣閉於內,而不得外出,鍼不陷肓,則氣不行而不能上越,故三而不下者,必更其道,取之氣穴,惡有不下者乎?按:氣穴有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即上紀之胃脘,下紀之關元諸穴,非谿谷之會,是以中肉則衛氣相亂,陰陽相逐。蓋衛氣行於皮膚臟腑之肉理,今入於氣穴,故不當取之肉也 。姚士因曰:「按《金匱玉函》云:『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 夫臟腑之文理。乃臟腑募原之肉理。而肉理之中有脈。系衛氣陷於肓膜。而入於脈絡。故當取之氣穴也。

《五癃津液別篇第三十六》

馬蒔曰:「《內論》五液而為水脹,則必為癃,故名篇。」 吳懋先曰:「此章論水穀所生之津液,各走其道,別而為五,如五道癃閉,則為水脹。五別者,為汗,為溺,為唾,為淚、為髓。五癃者,液不滲於腦而下流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而津液不化,水穀留於下焦,不得滲於膀胱,則水溢而為水脹,因以名篇。上章論氣脹」 之因,此章論「水脹之因。」 得其因,則知所以治矣。

黃帝問於岐伯曰:「水穀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 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 并,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 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余知其然也,不知其所由 生,願聞其道。」岐伯曰:「水穀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 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 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 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天寒則腠理閉, 氣濕不行,水下流於膀胱,則為溺與氣。五臟六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