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9 (1700-1725).djvu/29

此页尚未校对

止就一人之身耳,非問天下之眾也。伯言自一人之身而言必有亂氣,猶天下之眾必有亂人也,其理可合之為一耳。故知天下必有亂人,則一人之身必有亂氣也,焉得謂氣血為一哉。所以必與《經》水之清濁不同者而相應也。

張志聰曰:此篇論陰陽清濁,交相干亂者也。人之十二經脈,外合十二經水,內合五臟六腑,其五色各異,清濁不同,故一人之身有亂氣,猶天下之眾有亂人,其理可合之為一耳,惡有不亂者乎 ?楊元如曰:「清濁,天地之氣也。天氣下降,地氣上升,清濁相干,命曰亂氣,不亂則生化滅矣。故曰:夫一人者,亦有亂氣,天下之眾,亦有亂人。」 謂天下之人皆有此亂氣也。

黃帝曰:「願聞人氣之清濁。」岐伯曰:「受穀者濁,受氣者 清。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濁而清者,上出於咽,清而濁 者,則下行。清濁相干,命曰亂氣。」

馬蒔曰:「此承上文而言亂氣之義,自其清濁相干者成之也。大凡人身之氣,始時受穀氣者,六腑也。六腑為濁,繼而穀氣化為精微之氣,從上而出,則受此精微之氣者,五臟也。五臟為清,惟清者注之於陰經,正所謂精微之氣也。惟濁者注之於陽經,正所謂渣穢之物也。然清濁本非二物,而陰陽互相為用,其陽經」 之濁中有清者,上出於咽喉。《本經憂恚無言篇》言「咽喉者,水穀之道路也。其陰經之清中有濁者,則其氣下。」 又言:「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 此喉嚨所以出清氣,而濁者則下降也。由下節觀之,則喉嚨為上,而十二經皆為下耳。惟陰與陽不升降,則清與濁始相犯,而氣之所以有亂者也。

張志聰曰:六腑為陽,五臟為陰,六腑受穀者濁,五臟受氣者清,故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濁而清者,謂水穀所生之清氣,上出於咽喉以行呼吸。清而濁者,肺之濁氣,下注於經,內注於海,此人氣之清濁相干,命曰亂氣。

黃帝曰:「夫陰清而陽濁,濁者有清,清者有濁,清濁別 之奈何?」岐伯曰:「氣之大別,清者上注於肺,濁者下走 於胃。胃之清氣,上出於口;肺之濁氣,下注於經,內積 於海。」

馬蒔曰:「此承上文而明陰經清而陽經濁,濁中有清,而清中有濁之義也。蓋氣之大別而分者,受氣者清,故清者上注於肺,肺為陰,所以曰受氣者清,而清者注陰也。受穀者濁,故濁者下走於胃,所以曰受穀者濁,而濁者注陽也。且胃之清氣,上出於口,即咽喉為水穀之道路,所以曰濁而清者上出於咽也。肺之濁」 氣。下注於十二經。而內積於膻中之氣海。即喉嚨為氣之上下。所以曰「清而濁者。則下行也。」 焉得謂清濁為無別耶。

張志聰曰:「此論人合天地之氣也。《大別》者,應天地之大而有別也。天清地濁,而上下氣交,故濁者有清,清者有濁,而人亦應之。肺屬天,而陽明居中土,故清者上注於肺,濁者下走於胃,此清濁之上下也。然濁者有清,胃之清氣上出於口,口鼻者,氣出入之門戶,此胃腑水穀之濁生,此清氣上出於口,以司呼吸,而應」 開闔者也。清者有濁,肺之濁氣,下注於經,內積於海。肺為精水之原,清中所生之津液,流溢於下,即所謂穀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下注於經者,行於經隧也。流溢於中者,內積於海也。海者,下焦精髓之海也。此陰陽清濁之氣交也。

黃帝曰:「諸陽皆濁,何陽獨甚乎?」岐伯曰:「手太陽獨受 陽之濁,手太陰獨受陰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竅,其濁 者下行諸經。諸陰皆清,足太陰獨受其濁。」

馬蒔曰:「此言陽經受濁,而小腸為尤濁;陰經受清,而肺經為尤清。然陰經雖皆受清,而脾則獨受其濁也。」 帝問「諸陽經皆受濁氣,何陽經獨受濁氣之甚?」 伯言「手太陽小腸經者,則上承胃之所受,脾之所化,其水穀尚未及分,而穢污俱存,此所以獨受陽經之最濁者也,其為濁之濁乎?且諸陰經皆受清氣,何陰經獨」 受清氣之甚?唯手太陰肺經,則為五臟之華蓋,獨受陰經之最清者也。故肺金之清氣,上走於空竅之中,而其濁氣下行於十二經,及內積於膻中之氣海,則肺最居上,所以獨受陰經之清也,其為清之清乎?然諸陰皆受清氣,唯足太陰脾經則胃中濁氣,賴以運化,所謂獨受其濁也,其為清中之濁乎。

張志聰曰:「諸陽皆濁,而手太陽獨受,其濁之甚,蓋手太陽小腸,主受盛胃腑之糟粕,有形者皆濁,而糟粕為濁之甚者也。諸陰皆清,而手太陰為五臟之長,華蓋於上,故手太陰獨受陰之清。」 空竅者,皮毛之汗空也。手太陰主周身之氣,走於空竅,以司呼吸開闔,應天之道也。小腸受盛糟粕,濟泌別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