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9 (1700-1725).djvu/48

此页尚未校对

則神與弗俱。」雷公曰:「願為下材者,弗滿而約之。」黃帝 曰:「未滿而知約之以為工,不可以為天下師。」

馬蒔曰:此言方成宜約,而當以天下師自期也。蓋約方猶之約囊,囊滿而弗約,則輸泄於外;方成而弗約之,則法雖在而無所主持,故吾之神弗能與俱,不可以愈病也。彼雷公雖以下材自謙,不知帝之所以望之者,為天下師也。所謂天下師者,惟知《經脈》篇為始耳,下文正詳言之。

張志聰曰:未滿而知約者,知氣與血合,候人迎氣口,以知三陰三陽之氣,而不知陰陽血氣,推變無窮,可渾束為一,而合於天之大數。故通人道於天道者,斯可以為天下師。《約方》者,約束血氣之法。如約囊者,謂氣與血合,猶氣在橐籥之中,滿而弗約,則輸泄矣。故方成而弗約,則神與弗俱,謂血與氣不能共居而合一也。「滿而弗約者。」 謂不知經治。脈急弗引也。約而為一者。脈大以弱。此血氣已和。則欲安靜也。

雷公曰:「願聞為工。」黃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 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 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馬蒔曰:「此言寸口人迎之脈,各有所主,而合四時者,為無病也。寸口者,居右手寸部,即太淵穴,去魚際一寸,故曰寸口。以其為脈氣之所會,故又曰脈口,又曰氣口。寸口主中,乃足手六陰經脈所見也。人迎者,居左手寸部,蓋人迎乃足陽明胃經之穴名,而其脈則見於此,故即以人迎」 稱之,以胃為六腑之先也。人迎主外,故左關為東為春,左寸為南為夏,所以謂「左寸為外。」 凡足手六陽經之脈必見於此。右寸為秋為西,右關為中央、為長夏,其兩尺則為北為冬,所以謂「右寸為內」 ,凡足手六陰經之脈必見於此。然寸口之脈在內而出於外,人迎之脈在外而入於內,即如人迎一動,為足少陽膽經,寸口一動為足厥陰肝經,則肝與膽相為表裏,而一出一入,兩經本相應也。故俱往俱來,若引繩齊等。而春夏之時,則人迎比寸口之脈為微大;秋冬之時,則寸口比人迎之脈為微大,乃為平和無病之人也。蓋曰「微大」 ,則是平和之脈耳。

張志聰曰:「願聞為工者,願聞血氣之相應,而後明合一之大道,是由工而上,上而神,神而明也。寸口主陰,故主中;人迎主陽,故主外。陰陽中外之氣,左右往來,若引繩上下齊等。如脈大者,人迎、氣口俱大;脈小者,人迎、氣口俱小,春夏陽氣盛而人迎微大,秋冬陰氣盛而寸口微大,如是者陰陽相應,是為平人。若不應」 天之四時。而更偏大於數倍。是為溢陰溢陽之關格矣。此論三陰三陽之氣。而應於人迎氣口之兩脈也 。高士宗曰。人迎氣口。謂左右兩寸口。所以分候陰陽之氣。非寸關尺三部也。若以三部論之。則左有陰陽而右有陰陽矣。

「人迎大一倍於寸口,病在足少陽,一倍而躁,病在手 少陽。《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陽,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陽。 人迎三倍,病在足陽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陽明。盛則 為熱,虛則為寒,緊則為痛痹,代則乍甚乍間,盛則瀉 之,虛則補之,緊痛則取之分肉,代則取血絡,且飲藥 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名曰經刺。」「人迎四 倍者,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死不治。必審 按其本末,察其寒熱,以驗其臟腑之病。」間去聲數音朔下同

馬蒔曰:「此言人迎大於寸口之脈,可以驗足手六陽經之病而治之也。人迎較寸口之脈大者一倍,則病在足少陽膽經;若一倍而躁,乃手少陽三焦經有病也。躁者,一倍之中而有更躁之意。下文二倍、三倍、四倍,其躁可以意會,較寸口之脈大者二倍,則病在足太陽膀胱經;若一倍而躁,乃手太陽小腸經有病也。較寸口之脈大者三倍,則病在足陽明胃經;若三倍而躁,乃手陽明大腸經有病也。其各陽經之脈,盛則為熱,虛則為寒,脈緊則為痛痹,脈代則病為乍甚乍間」 ,即下文之「乍痛乍止」 也。然所以治之者,脈盛則分經以瀉之,脈虛則分經以補之,脈緊為痛痹,則取其分肉之病在何經,脈代則取其血絡,「使之出血,及飲食以調之。脈陷下者,則血結於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若不盛不虛,則止以本經取之,如一盛瀉膽以補肝,二盛瀉膀胱以補腎之類。茲則取之於膽而不取之肝,取之膀胱而不取之腎之類。或用鍼,或用灸,或用藥,止在本經而不求之他經,故名之曰經刺也。」 夫治法固已如此,及夫人迎之脈,大於寸口者四倍,且大且數,則陽脈甚盛,名曰「溢陽」 ,溢陽者為外格。蓋格者,拒也,拒六陰脈於內,而使不得運於外也,其證當為死不治。凡此者,必宜審按其本末,蓋先病為本,而後病為末。及察其寒熱,以驗其臟腑之病何也?

張志聰曰:「此論陰陽之氣偏盛,而脈見於人迎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