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9 (1700-1725).djvu/55

此页尚未校对

不仁,不仁者,不知痛癢也。此五色者,各見於部分之中,必察其色之浮,而可以知病之淺;察其色之沈,而可以知病之深;察其色之澤,而可以知功之成,若夭則衰敗矣;察其色之散,而可以知病之近,若摶聚則久矣。視其色在上,而可以知病於上;若在下,則病在下矣。積神氣於己心而病之,為已往為今病者,皆能知之。故相視氣色,不能至於精微者,不知病之為是為非,惟屬意專心而無所搖奪,則凡病之為新為故者洞然也。且何以知病之為甚?其色貴於明,若明不能粗大,而反見沈夭者,病之所以為甚也。何以知病之不甚?其色雖貴於明澤,然不明不澤而不至沈夭,病之所以不甚也。若此則沈夭者,誠可慮耳。

張志聰曰:此言審察其色,以知外因之病也。「沈濁為內,浮澤為外,謂外因之病,從外而內,察其色之浮沈,則知病之外內也。風乃天之陽邪,故色見黃赤;痛為陰痹,故色見青黑。色白為寒,色黃而膏潤,為癰膿。赤甚者為留血;痛在筋骨,故甚則為拘攣;寒傷皮膚,故甚為皮不仁。此外因之邪,見於五色,而各見其部,察其色之浮沈,以知病之淺深;察其色之澤夭,以觀人之成敗;察其色之散摶,以知病之遠近;視其色之上下,以知病之所在。」 夫色脈者,上帝之所貴,先師之所傳也。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四時五行,八風六合,不離其常,是以積神於心,然後以知往古來今,故相氣不微,不知是非,屬意勿去,乃知新故。若色明不粗,而反見沈夭者,其病為甚。其色雖不明澤,而不沈夭者,其病不甚。蓋外因之病,宜從外散,而不宜內入也。

其色散,駒駒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氣痛,聚未成也。

馬蒔曰:「此承上文而言五色之散者,其氣雖痛,而聚則未成也。駒駒然者,色散如駒馬之逸也。蓋聚之成否,可即色之散聚以為驗,故知色散而未有所聚,則其病尚散,所痛者不過氣耳,聚安得而成乎?」

張志聰曰:此下二節,申明《內因》之病,有聚散死生之別。夫臟病之散而不聚,則其色散,如駒駒然,而病未有聚也。若摶聚於臟,血脈相乘,則見摶聚之色,而為卒死之病矣。駒駒然者,如駒之過隙,行而不留者也。其色行散,故病未有聚也。夫氣傷痛,其病散於氣分。而痛者,聚未成於血脈也。

「腎乘心,心先病,腎為應」,色皆如是。

馬蒔曰:「此承上文而言,病有先尅之色,所以受尅者為必病也。上文言下極者心也,心之色主赤;挾大腸者腎也,腎之色主黑。今下極之色黑,乃腎之乘心也,故心先受病,以腎色來尅,為之應耳。然不惟心被腎尅者為然,凡肝部見肺色,脾部見肝色,肺部見心色、腎部見脾色,及六腑之相尅者,皆如是法以推之耳。」

張志聰曰:若臟病不出於氣分,如腎乘心,則心先病而摶聚之。赤色出於兩顴,大如母指矣。腎即為應,而黑色出於庭,亦大如母指矣。此臟邪聚於臟,從血脈相乘,故色皆如是之聚而不散也。《金匱要略》云:「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非惟一病,百病皆然。在外者可治,入裏者即死。」

男子色在於面王為小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 痛,高為本,下為首,狐疝,㿉陰之屬也。女子在於面王 為膀胱,子處之病,散為痛,摶為聚,方圓左右各如其 色形。其隨而下至胝為淫,有潤如膏狀,為暴,食不潔。 圜同圓

馬蒔曰:「此言部分之色,當分男女,以知其病也。男子之色在於面王,當為小腹痛。其色見於面王之下,為陰卵痛。若圓而且直,當為莖垂痛。凡色見於面部,高者為本,以男子屬陽上也;下者為首,其色從上而之下,似物之有首者,向下而行,故病在於內。即如其色,當如狐疝㿉陰之屬也。女子之色在於面王,當為膀」 胱經,及姙子處之,有病,即胞絡宮也。其氣色散者,為痛,而不至成聚,若氣色摶聚不散,則成聚,而不止於痛。然其聚之在內者,或方或圓,或左或右,各如其外色之形耳。若其色隨而下行,至於尾骶,則其病之在下者,當有淫浸之物,潤澤如膏之狀者在也,不然則為暴食間即出不潔之物耳,何也?其下行之勢內外一致也。

張志聰曰:此言外因之病,色見於腑部者,其病在腑,色雖摶聚,非死徵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故男子色見於面王為小腹痛,其圓直為莖痛。」夫外因之病,從外而內,其色從上而下,故以高為本,下為所行之首,其病乃在下。疝,陰㿉之屬也。女子色見於面,王為膀胱子處之病。男女之病,散在氣分則為痛,摶於血分則為聚。夫狐疝、陰㿉之屬,乃有形之證。其形之或方或圓,或左或右,各如其色形。蓋病聚於內,則見聚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