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9 (1700-1725).djvu/6

此页尚未校对

已取手少陽。 心痛引小腹滿,上下無定處,便溲難, 刺足厥陰。 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 心 痛當九節次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 之立已。

馬蒔曰:「此言心痛者,當審其諸證而分經以刺之也。有心痛者,其痛後則引之於腰脊前,則欲嘔,當取足少陰腎經以刺之 。有心痛者,其腹中脹滿,嗇嗇然大便為之不利,當取足之太陰脾經以刺之 。有心痛者,其痛後引至背前,則不得喘息,當取足少陰腎經以刺之。如不已,又取手少陽三焦經以刺之 。有心痛者」 ,其痛引至小腹而滿,或上或下,痛無定處,大小便皆難,當取足厥陰肝經以刺之 。有心痛者,短氣不足以息,當取手太陰肺經以刺之 。有心痛者,其痛當背第九節以刺之,乃督脈經筋縮穴之處也。宜先按之,按已而刺,刺後按之,其痛當立已。如不已,則上而八椎,下而十椎,又復求之,其痛必立已矣。

張志聰曰:「腰脊,腎之外腑也,腎與胃,戊癸合化。心痛引腰脊而欲嘔者,腎氣上逆而為心痛也,當取之足少陰。」 嗇嗇,畏寒貌。太陰為陰中之至陰,陰寒故腹脹而嗇嗇然。大便不化者,土氣不化也,此足太陰之氣厥而為心痛,故當取《本經》以疏逆氣。腎脈從腎貫膈,入肺中,出絡心,心痛引背不得息,少陰之經脈,厥逆「於上而為心痛也,故當刺足少陰。不已者,腎臟之氣逆也。少陽屬腎,三焦之氣發源於腎臟,上布於胸中,故當取手少陽,以瀉腎氣之逆。足厥陰肝脈,抵小腹,別貫膈,上注肺。心痛引小腹滿者,厥陰之經絡上逆也。上下無定處,溲便難」 者,厥陰之氣逆也。此經氣並逆,當刺足厥陰之經,經脈通則氣亦「疏利矣。肺主氣而司呼吸,心系上連於肺,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 者,但逆在肺而為心痛也,當刺手太陰,以通肺氣之逆。夫足太陰、少陰、厥陰而為心痛者,臟氣上逆而為痛也。肺乃心之蓋,故但短氣不足以息,此病在本臟而應於心也,四臟皆然,故無真心痛之死證。然五種心痛,因臟氣之上乘而為痛也。次者,俞穴之旁也。「九節次之」 者,肝俞次旁之魂門也。肝臟之魂,心臟之神,相隨而往來出入,故取之魂門,以通心氣,按已而刺,出鍼而復按之,導引氣之疏通,故心痛立已。九節之上乃膈俞,旁之膈關,下乃膽俞,次之《陽綱》。心氣從內膈而通於外,故不已。當求之上,以通心神,求之下,以舒魂氣。得之者,得其氣也。《金匱玉函》曰:「經絡受邪,人臟腑,為內所因。前章之厥心痛,乃五臟之血脈相乘,故有真心痛之死證。此因氣而痛,故按摩導引,可立已也。前章刺血脈,曰:崑崙、然谷、魚際、太淵。此取臟氣,曰太陰、厥陰、少陰、少陽 。」 沈亮宸曰:七節之旁,中有小心,如逆傷心氣者環死,故取之魂門,以通心氣。不得已而求之膈關也 。余伯容曰。前章之厥心痛。論經脈相乘。而有兼乎氣者。此厥氣為痛。而有及於經者。

頷痛,刺足陽明曲周動脈,見血立已;不已,按人迎於 經,立已。

馬蒔曰:此言刺頷痛之法也。頷痛者,當取足陽明胃經頰車穴以刺之。此穴在耳下曲頰端,動脈環遶一周,故曰曲周也。如見血,其病立已,如不已,當按人迎穴於《本經》以刺之,其病必已也。

張志聰曰:「頷痛」 ,當作「顑痛。」 顑,面也。顑痛者,邪傷陽明之氣也。陽明之脈,曲折於口鼻頤頰之間,故取陽明曲周動脈,見血立已,此氣分之邪,隨血而解。如不已,按人迎於經立已。前三句,論經氣之相通,所謂中於面,則下陽明是也。後二句,論陽明之氣,上衝於頭,而走空竅,出顑,循牙車而下合於陽明之經,并下人迎言如不從曲折之絡脈而解,當導之入人迎而下行,其痛可立已也。蓋陽明居中土,為萬物之所歸,邪入於經,則從腸胃而出矣 。余伯榮曰:如寒傷太陽,劇者必衄,衄乃解,此皆氣分之邪,可隨血而愈。

氣逆上,刺「膺中陷者,與下胸動脈。」

馬蒔曰:「此言刺氣逆之法也。凡氣逆者,上刺膺中陷者,中即足陽明胃經膺牕穴也。及下胸前之動脈,當是任脈經之膻中穴也。蓋在中謂之胸,胸之旁為膺耳。」

張志聰曰:「氣逆上」 者,氣逆於上而不下行也。膺胸間乃足陽明經脈之所循,刺之使在上之逆氣下通於經也。此言陽明之氣,從人迎而下循於膺,從膺以下胸,從胸而下臍也。

腹痛,「刺齊左右動脈,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氣街,已 刺按之立已。」

馬蒔曰:「此言腹痛者,當刺足陽明胃經天樞穴,如不已,又刺本經之氣衝也。」

張志聰曰:此承上文而言陽明之氣,循經而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