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9 (1700-1725).djvu/73

此页尚未校对

衛和平,脂者肌肉緊密,是以血清氣少,故不能大。此三者,有肥瘦大小之不同,故與平人之有別。《王子方》曰:「脂者,衛氣不充于分肉,是以血亦清少,血氣相將而行者也。」

黃帝曰:「眾人奈何?」伯高曰:「眾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 也,血與氣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稱其身, 命曰眾人。」稱去聲

《馬蒔》曰:「此言人之眾者,其形不大不小,必其皮肉、脂膏、血氣之不加多也。」

余伯榮曰:此言衛氣之浮沉淺深,而各有常所者,其形不大不小也。眾人者,平常之大眾也。「不能相加」 ,謂血氣和平,則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于肥大也。血氣之浮沉淺深,各有常所,不能相多于肌肉間也。皮肉筋骨,各自稱其身,故其形不大不小也。

黃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必先別其三形,血之多 少,氣之清濁,而後調之,治無失常經。是故膏人縱腹 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雖脂不能大也。」

馬蒔曰:「此言治三形者,必別其氣血之多少清濁也。三形者,即膏人、肉人、脂人也。」

張志聰曰:「此言人之血氣,當使之無過不及也。三者之人,有肥大之太過,瘦小之不及,故當審其血之多少,氣之清濁,而後調之,無失衛氣之常經,斯為和平之人矣。此因衛氣失常,是故膏人縱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雖脂不能大也。蓋衛氣主于皮肉,筋骨之間,浮沉淺深,各在其處。若獨充盛于皮膚分」 肉之間。而使縱腹垂腴。上下容大。或深沉于筋骨之間。以致脂不能大。皆衛氣之失常也。是以浮沉深淺不可勝窮。隨變而調其氣。命曰上工。此篇論衛氣失常。以明衛氣所出所循之常。所使後學知陰陽血氣之生始出入為治道之張本也。

《玉版篇第六十》

《馬蒔》曰:「末有著之玉版,以為重寶,故名篇。」

黃帝曰:「余以小鍼為細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 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為過鍼之意矣,願聞 其故。」岐伯曰:「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鍼者,惟五兵者 焉。五兵者,死之備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鎮 也,其不可不參乎?夫治民者,亦惟鍼焉。夫鍼之與五 兵,其孰小乎?」

馬蒔曰:「此言小鍼合于三才者,以其較之五兵而其功用為尤大也。五兵雖大乃所以備死而非平日治生之具,小鍼雖小乃所以治民之生而不待備死而後用也,較之五兵其功用合于三才而非可以小補言者宜矣。」

張志聰曰:「此篇論充溢于皮膚分肉之氣血,從臟腑之大絡,而出于孫絡。皮膚應天氣之出于地中,而布散于天下,逆之則傷其所出之機,勝五兵之殺人矣。」 「大絡者,手太陰之絡名曰《列缺》,手少陰之絡名曰通里。手心主之絡名曰內關。手太陽之絡名曰支正,手陽明之絡名曰《遍歷》,手少陽之絡名曰外關。足太陽」 之絡名曰飛揚,足少陽之絡名曰光明,足陽明之絡名曰豐隆,足太陰之絡名曰公孫,足少陰之絡名曰大鍾,足厥陰之絡名曰蠡溝,此十二臟腑之大絡,陽走陰而陰走陽,左注右而右注左,與經脈繆處,其氣血布散于四末,溢于皮膚分肉間,不入于經俞,以應天氣之運,行于天表,故曰所謂奪其「天氣。」 夫九鍼之道,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小鍼微鍼也。亦所以合于天地人者也。且夫人者,天地之鎮也,其不可不參乎?故治天下之萬民者,亦惟鍼道所合之三才而已 。余伯榮曰:上篇論衛氣從陽明之脈絡,而出于皮肉筋骨之間;此篇論皮膚分肉之血氣,從胃之經隧,臟腑之大絡,而出于外,即與衛氣相將之營氣也。營衛血氣。雖皆生于胃腑水穀之精。然外內出入之道路不一。學者非潛心玩索。不易得也。

黃帝曰:「病之生時,有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氣不足, 陽氣有餘,營氣不行,乃發為癰疽。陰陽不通,兩熱相 搏,乃化為膿,小鍼能取之乎?」岐伯曰:「聖人不能使化 者,為其邪不可留也。故兩軍相當,旗幟相望,白刃陳 于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謀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 卒無白刃之難者,非一日之教也,須臾之得也。夫至」 使身被癰疽之病,膿血之聚者,不亦離道遠乎?夫癰 疽之生,膿血之成也,不從天下,不從地出,積微之所 生也。故聖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黃 帝曰:「其已形不予遭,膿已成不予見,為之奈何?」岐伯 曰:「膿已成,十死一生。」故聖人弗使已成,而明為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