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9 (1700-1725).djvu/74

此页尚未校对

著之竹帛,使能者踵而傳之後世,無有終時者,為其 不予遭也。難去聲夫音扶

馬蒔曰:「此言癰疽生于積微,其已成而難化者,為其失修養之道,而聖人憫之,故必遺之以良方也。陰氣者,營氣也;陽氣者,衛氣也。惟營氣不足,衛氣有餘,癰疽乃發,膿隨熱聚,小鍼難取,正以邪盛難化,猶用兵者,其謀非止于一日,其遠難正在于須臾,誠不可不慎也。況生此癰疽之人,使身被癰疽而膿血已聚,惟」 其遠修養之道耳。詎知癰疽由微而積,聖人自治于未有成形之始,愚者則遭于既已成形之後,所以治之失其時也。然而不得與聖人相遭相見,而聖人慮其膿血已成,多死少生,乃著為《良方》以傳之。彼小鍼者,雖可以治民,而非可以治癰疽也,亦明矣。

張志聰曰:「此言皮膚分肉之氣血,從內而出于外,少有留滯,則漸積而成癰膿。如發于外,而小者易愈,大者多害。若留積在內,成癰膿而不見者,十死一生也。喜怒不測,飲食不節,內因之所傷也。是以癰疽之生,膿血之成,不從天地之風寒暑濕,乃積微之所生也。是猶兩軍相當,旗幟相望,白刃陳于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謀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無白刃之難者,非一日之教也,非須臾之可得也。故聖人弗使已成,而明為良方,著之竹帛,使後學之能者踵而傳之後世,無有終時者,為其不予遭而成十死一生之證也。其已形而不予遭,膿已成而不予見者,言癰生于臟腑之間,而不與我見,乃多死少生之」 候也 。余伯榮曰:「按《本經》及《素問》論。所生癰疽。多因于風寒外邪有傷。營衛留積而成癰膿。此因內傷喜怒飲食。故曰不從天下。不從地出。」

黃帝曰:「其已有膿血,而後遭乎?不道之以小鍼治乎?」 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 已成膿血者,其惟砭石鈹鋒之所取也。」

馬蒔曰:「此言癰疽已成膿血者,惟治之以砭石、鈹鍼、鋒鍼而已。以小治小者,其功小,故不可用小鍼也;以大治大者多害,故鈹鋒之外,不可輕用也。唯砭石者,以石為鍼,及鈹鍼、鋒鍼,皆可以取之耳。」 余伯榮曰:「此言癰發于外,而予見者,有大小之難易也。癰小而以小鍼治之者,其功小而易成;癰大而以大鍼治之者」 ,多有逆死之害。故其已成膿血者,其惟砭石鈹鋒之所取也。蓋小而淺者,以砭石取膿;大而深者,以鈹鋒取之。鈹鍼,大鍼也。

黃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岐伯曰:「其在逆順焉。」黃 帝曰:「願聞逆順。」岐伯曰:「以為傷者,其白眼青,黑眼小, 是一逆也;內藥而嘔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 也;肩項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脫,是五逆也。除此 五者,為順矣。」內同納

馬蒔曰:「此言癰疽之難全者,惟驗其病勢之五逆,而五順可反推矣。人之目,雖為肝之外候,然又分屬于五臟。其白眼屬肺,今反青,是肝邪侮所不勝,當為肺氣衰也。黑眼者,即眼之睛也,屬于肝,今反小,乃肝氣衰也。非一逆而何?納藥而嘔,乃脾氣衰也,非二逆而何?腹痛者邪盛,渴甚者火盛,非三逆而何?肩屬手之」 三陽,項屬手足六陽及督脈經,今肩項不便,是陽盛陰虛也,非四逆而何?「音嘶」 者,肺衰也;「色脫」 者,五臟衰也,非五逆而何?若除此五者,則為順矣。

張志聰曰:「此言癰發于外,而大者,有逆順死生之分焉。夫皮脈肉筋骨,五臟之外合也。癰發于皮肉筋骨之間,其氣外行者為順,若反逆于內,則逆傷其臟矣。如白眼青,黑眼小,肺肝腎三臟之氣傷也。內藥而嘔,胃氣散也。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腹痛渴甚,脾氣絕也。太陽為諸陽主氣,肩項中不便,陽氣傷也。在心主言」 ,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音嘶色脫,心臟傷也。犯此五逆者死,除此五者為順矣。

黃帝曰:「諸病皆有逆順,可得聞乎?」岐伯曰:「腹脹,身熱, 脈大,是一逆也;腹鳴而滿,四肢清泄,其脈大,是二逆 也;衂而不止,脈大,是三逆也;咳且溲,血脫形,其脈小 勁,是四逆也;欬脫形,身熱,脈小以疾,是謂五逆也;如 是者,不過十五日而死矣。其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泄 甚,是一逆也;腹脹便血,其脈大,時絕,是二逆也;欬溲」 血形,肉脫,脈搏,是三逆也;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 是四逆也;欬嘔,腹脹且飱泄,其脈絕,是五逆也。如是 者,不過一時而死矣。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謂逆治。 飧音孫

馬蒔曰:「此言諸病皆有逆,順有五,逆之半月而死者,有五逆之一時而死者,醫工不可以逆治之也。腹滿身熱,而其脈亦大,是邪正盛也,非一逆而何?腹鳴而滿,四肢清冷,後又下泄,陰證也,而其脈又大,是陰證得陽脈也,非二逆而何?衂血不止,陰證也,而其脈又大,亦陰證得陽脈也,非三逆而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