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9 (1700-1725).djvu/81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八十四卷目錄

 醫部彙考六十四

  黃帝靈樞經十八五味篇第六十三 陰陽二十五人篇第六十四 五音

  五味篇第六十五

藝術典第八十四卷

醫部彙考六十四

《黃帝靈樞經十八》

《五味篇第六十三》

馬蒔曰:「《內論》五味,各有所走,故名篇。」

黃帝問於少俞曰:「五味入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 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 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 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願 聞其故。

馬蒔曰:「此帝即五味各有所走,而多食各有所病者,問之也。」 癃,小便不通也。「洞心」 者,心內空也。「悗心」 者,心內悶也。

任谷庵曰:「按《五運行大論》云:『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是五臟本於五味之所生,而生外合之筋骨血肉也。是以五味入口,而各有所走。夫心主血,腎主骨,苦乃火之味,鹹乃水之味。苦走骨而鹹走血者,陰陽水火之交濟也。肺主氣,故辛走氣』。」

少俞答曰:「酸入於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弗能出 入也,不出即留於胃中,胃中和溫,則下注膀胱,膀胱 之脆薄以懦,得酸則縮,綣約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 陰者,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馬蒔曰:「此答言酸之多食,令人癃也。蓋酸之氣味,澀滯而收斂,既入於胃之中脘,則上兩焦即上中二焦也。其氣味弗遽能出入,乃留於胃中,久則胃中和溫而下注膀胱,膀胱為胞之室,胞在其中,其體薄,其氣懦,得此酸味,則縮而且綣,所以約而不通,水道不行而為癃也。至於外而為陰器者,乃一身之筋,於此而」 終。彼肝既主筋。又主於酸。故酸入則走筋。其陰器亦有所約。而小便不利矣。豈特膀胱之在內者為然哉。

任谷庵曰:「五味陰陽之用,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耎或堅,是發散涌泄之中又有收散緩急之性矣。上焦開發,宣五穀味,中焦出氣如露,以行水穀之津,酸氣收澀,故弗能出於上之兩焦,不出則留於胃,而溜於下焦,注於膀胱矣。膀胱為」 脬之室,脬居於中,故膀胱之體質脆薄,以懦得酸則易於縮綣,縮則約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為癃閉。陰者,前陰積,筋者,宗筋也。宗筋者,筋之主也。酸入於宗筋,故走筋也。按《經筋篇》云:「足厥陰之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其病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 挺不收,是足厥陰肝經主宗筋,而外合於通體之筋。

黃帝曰:「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鹹入於 胃,其氣上走中焦,注於脈,則血氣走之,血與鹹相得 則凝,凝則胃中汁注之,注之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 故舌本乾而善渴。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故鹹入而走 血矣。」

馬蒔曰:「此言多食鹹之令人渴也。蓋鹹入於胃,其氣上走於中焦,人之為脈,必由中焦而始,今鹹走中焦,則必注於脈,脈行而血氣隨之以走,惟血與鹹味相得則凝,凝則血燥,而胃中之汁注以潤之,由是胃中之汁竭,竭則咽路枯焦,故舌根乾而善渴也。血脈為中焦之路,故鹹入而走於血耳。」 任谷庵曰:「中焦並胃,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鹹入於胃,其氣上走中焦,注於脈者,鹹性之上涌也,注於脈則走於血氣矣。血者,中焦之汁,奉心神而化赤,鹹乃寒水之味,故血於鹹相得則凝,凝則燥結,而胃中之汁以滋之。胃中汁竭,則咽路焦枯,故舌本乾而善渴。血」 脈者中焦之道路。鹹氣上走於中焦。故走血 。《王子方》曰:胃腑水穀之精汁。化而為赤。營於脈中。人一呼一吸脈行六寸者。血氣之流行也。呼吸不已。血氣之行無少停息。故血凝則胃中之汁注之。以資其流行。

黃帝曰:「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 於胃,其氣走於上焦,上焦者,受氣而營諸陽者也。薑 韭之氣熏之,營衛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 辛與氣俱行,故辛入而與汗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