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9 (1700-1725).djvu/8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馬蒔曰:「此言多食辛者,令人洞心也。蓋辛入於胃,其氣必走於上焦。上焦者,受氣而運諸陽者也。故辛味既走於上焦,則不得不走於氣耳。即如薑韭者,氣味之辛者也。營氣由中焦而生,必上隨宗氣以行於徑隧之中;衛氣由下焦而生,亦必出而行於分肉之間,所以不時有此辛味之氣也。惟此薑韭之氣,久留心」 下,則物在心下,而氣熏於上焦,上焦氣湊,心內似空,故多食辛者,必洞心也。且此辛氣與心中之氣相得而俱行,辛入則汗必出,汗之出者,以氣之出也,其心安得而不洞。

任谷庵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辛走氣,故其氣走於上焦。上焦者,受中焦之氣,而營諸表陽者也。夫營衛之氣,生於中焦,皆從上而出,故薑韭之氣上熏,則營衛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則為洞心。辛與上焦之氣,俱行於表陽,則開發皮腠而汗出 。」 俞伯榮曰:「辛氣留於心下而上」 熏。則為洞心。與氣俱行。則與汗共并而出。蓋汗乃中焦水穀之液也。

黃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何也?」少俞曰:「苦入 於胃,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 閉而不通,故變嘔。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而走骨, 故入而復出,知其走骨也。」

馬蒔曰:「此言多食苦者,令人嘔也。蓋苦入於胃,而胃中五穀之氣,皆不能勝其苦味,故苦入下脘,則上中下焦之氣皆閉而不通,所以變而為嘔也。況齒者乃骨之所終,故苦入則走骨,走骨則走齒。今入而復出者,即從齒出也。此可以知苦之必走骨矣。」

任谷庵曰:「炎上作苦,君主之味也。故五穀之氣,皆不能勝之。苦性下泄,故入於下脘。三焦者,少陽相火也。苦性寒,故三焦之道,皆閉塞不通。三焦不通,則入胃之水穀,不得通調布散,故變而為嘔也。夫腎主骨,腎為寒水之臟,苦性寒,故走骨,同氣相感也。然苦乃火味,故入於下,而復出於上,以其性下泄而上涌也 。」 俞伯榮曰:「少陰之上。君火主之。標陽而本寒也。炎上作苦。而苦寒下泄。此少陰之味也。故能從本從標。」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氣。是以味合五行。氣合三陰三陽之六氣。

黃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何也?」少俞曰:「甘入 於胃,其氣弱小,不能上至於上焦,而與穀留於胃中 者,令人柔潤者也。胃柔則緩,緩則蠱動,蠱動則令人 悗心。其氣外通於肉,故甘走肉。」蠱當作蟲

馬蒔曰:「此言多食甘者,令人悗心也。蓋甘入於胃,則甘本屬土。其性主柔,故甘味之氣最弱而小,不能上至於上焦,而與五穀留於中脘,所以胃氣亦柔潤也。胃柔則氣緩,氣緩則蟲因味甘而動,蟲動則心自悶耳。且所謂甘走肉者,甘既屬土,土主於肉,肉在於外,甘味之氣必走而聚之也。內與外不相通,其心安得」 而不悶乎。

任谷庵曰:「稼穡作甘,坤土之味也。坤德柔順,故其氣弱小。太陰濕土主氣,故令人柔潤。柔者土之性,潤乃濕之氣也。夫蟲乃陰類,胃秉陽明燥熱之氣,若胃柔而緩,則蟲動而上入於胃矣。蟲上食,故令人悗心。土氣外主於肌肉,故甘走肉。」

《陰陽二十五人篇第六十四》

馬蒔曰:內有陰陽二十五人之別,故名篇。

黃帝曰:「余聞陰陽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間,六合 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 陰陽之人不與焉,其態又不合於眾者五,余已知之 矣。願聞二十五人之形,血氣之所生,別而以候,從外 知內,何如?」岐伯曰:悉乎哉問也!此先師之祕也,雖伯 高猶不能明之也。黃帝避席遵循而卻曰:「余聞之,得 其人弗教,是謂重失。得而洩之,天將厭之。余願得而 明之。《金匱》藏之,不敢揚之。」岐伯曰:「先立五形,金木水 火土,別其五色,異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黃 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慎之慎之,臣請言之。」與去聲

馬蒔曰:此帝述伯高之言,以問五行之人,而岐伯遂舉其端以言之也。帝以天地之道,曰「陰與陽」,而人身應之,故。以人之為陰為陽者問之於伯高。彼謂天地之間,太極分為陰陽,陰陽分為五行,故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所以天地人之理,舉不外乎五行,而人身與之相應。五行之中,各有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