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9 (1700-1725).djvu/89

此页尚未校对

者,即生毫毛之意也。其下行者,從肩臑肘臂以上,出於手腕,故血氣盛則手捲多肉以溫。蓋手少陽之血氣,循於表,腕盛則皮緩肉淖,故善於捲握也。多脈者,皮肉瘦而脈絡多外見也 。仇汝霖曰:陽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者也。是以氣少則皮肉瘦而多脈。

手太陽之上,血氣盛則有多鬚,面多肉以平;血氣皆 少,則面瘦惡色;手太陽之下,血氣盛則掌肉充滿;血 氣皆少,則掌瘦以寒。

馬蒔曰:「此言手太陽之體有上下,而氣血多少,必見於外形也。手太陽者,小腸也。手太陽之上,如天容在曲頰之後,顴髎在骫骨之下,故血氣盛則其鬚多,面肉且多而平,血氣皆少則其面瘦而其色惡也。手太陽之下,如腕骨、後谿、前谷、少澤之類,皆行於手,故血氣盛則掌肉充滿,血氣皆少則掌瘦而冷也。」

張志聰曰:「手太陽之脈,其上行者,循於顴、頰、耳、鼻、目眥之間,是以皮膚之血氣盛,則有多鬚,面多肉以平,血氣皆少,則面瘦色惡,太陽為諸陽主氣也。其下行者,循肩臑、肘、臂而下,出於手腕,是以血氣盛,則掌肉充滿,血氣皆少,則掌瘦以寒也。以上論手足三陽之血氣,各循本經之部分,充膚熱肉澹,滲皮毛,肥腠理」 ,濡筋骨。以養「二十五變之形。」 如血氣皆少。則又不能佗佗遺遺之自然矣。

《黃帝》曰:「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約乎?」岐伯曰:「美眉者,足 太陽之脈,氣血多;惡眉者,氣血少;其肥而澤者,血氣 有餘;肥而不澤者,氣有餘,血不足;瘦而無澤者,氣血 俱不足。審察其形氣,有餘不足而調之,可以知逆順 矣。」

馬蒔曰:「此即膀胱經一部之外形,以驗血氣之盛衰,是乃行刺之約法也。足太陽膀胱經之脈,自頭行背,以至於足周,一身之長,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故即此一經,而一身之氣血可驗矣。在上見於眉,在下見於身,故眉之美者,則足太陽之氣血俱多也;眉之惡者,則足太陽之氣血必少也。其體肥而且澤,是血氣皆有餘也。若肥而不澤,則氣盛而血少耳。若瘦而無澤,則氣血俱不足耳。審察其形氣之有餘不足,而盛則瀉之,虛則補之,可以知當補而補,當瀉而瀉之為順,反此則為逆矣。」

張志聰曰:此言足太陽之主脈也。「二十五人之形者,皮、脈、肉、筋、骨也。以五形之人論之,則當手少陰主脈,今變為二十有五,合於手足之三陽,故以足太陽主脈,蓋十二經脈之俞,皆會於足太陽之經也。故美眉者,足太陽之脈,氣血多也;惡眉者,足太陽之脈,氣血少也;其肌肉肥而顏色潤澤者,手足三陽之脈,血氣」 皆有餘也。蓋足太陽為諸陽主脈,太陽之脈氣血盛而美眉,則諸陽之脈血氣皆有餘,而肌肉肥澤矣。故當再審察其皮膚分肉之氣血有餘不足而調之,可以知逆順矣。逆順者,皮膚經脈之血氣,交相逆順而行者也。知逆順之有餘不足,則知所以調之矣 。倪仲宣曰:「按《口問篇》論足太陽之精氣,行於脈外,以濡空竅,十二奇邪之走空竅,獨取足太陽之外踝。」 此篇論太陽為諸陽主脈,而諸陽脈之血氣,有餘不足,皆以足太陽為準繩。蓋太陽之上,寒水主之,在天為陽,在地為水,在人即為精氣,是以足太陽為諸陽主氣,而又為諸陽主精血也。

黃帝曰:「刺其諸陰陽奈何?」岐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 調陰陽,切循其經絡之凝濇,結而不通者,此於身皆 為痛痹,甚則不行,故凝濇。凝濇者,致氣以溫之,血和 乃止;其結絡者,脈結血不行,決之乃行。故曰:「氣有餘 於上者,導而下之;氣不足於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 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於經隧,乃能持之;寒與熱爭 者,導而行之。其宛陳血不結者。則而予之。必先明知 二十五人。則血氣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約畢也。」

馬蒔曰:此言刺各經之有約法也。上文止以膀胱一經為言,故帝以刺諸經為問。伯言按其寸口可以調陰經,即《經脈終始》《禁服》等篇所謂「寸口一盛,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病在手厥陰。寸口二盛,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病在手少陰;寸口三盛,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病在手太陰。按其人迎可以調陽經,即諸篇所」 謂「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陽明。」 切循其各經絡之有凝濇否?內有結而不通者,此於身當為痛痹,甚則不能起而行也,當留鍼以補,而致其氣以溫之,候至血和乃止鍼耳。及有結於絡脈者,惟其脈結則血不行,必決之以出血,則血乃行也。大凡病之氣有餘於上者,則病在上,求之下,當鍼其穴之在下者,以導而下之,氣不足於上者,則乃刺其上穴,乃推其鍼,而久留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