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9 (1700-1725).djvu/9

此页尚未校对

邪在于分肉,而厥逆于脈中,故內不在臟,而外未出于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命曰周痹。真氣者,五臟元真之氣,三焦通會于肌腠之間,所受于天,與穀氣并而充身者也。邪沫凝聚于腠理,則真氣不能充身,故曰「周」 ,謂因痹而不周也。「下之六經」 ,謂臟腑十二經脈,本于足而合于六氣也。夫邪在于分肉,則「分肉實而經脈虛;厥逆于脈中,則經脈實而分肉虛,故當視其虛實而取之,此刺周痹之法也。大絡之血,結而不通,邪在于大絡也。及虛而脈陷空」 者,絡氣虛而陷于內也。熨而通之,啟其陷下之氣,通于外也。瘛堅者,絡結而掣瘲堅實,故當轉引而行之,此調治眾痹之法也。按:邪在分肉,內則入于脈中,外則出于皮膚,故曰外未發于皮。謂經脈分肉之邪,當仍從皮毛而出也。事者,謂揆度奇恆之事。蓋邪在于皮膚,留而不去,不得入于經,流溢于大絡,而生奇恆之病。故帝曰:「余已得其意矣。」 謂得其邪在分肉經脈之意矣,亦得其事也。言亦得知其邪在大絡之事也。九鍼者,乃經常巽順之理,所以明十二經脈陰陽之病也。

《口問篇第二十八》

王芳侯曰:「此篇論先後天之陰陽為病。」

黃帝閒居,辟左右而問于岐伯曰:「予已聞《九鍼》之經, 論陰陽逆順六經已畢,願得口問。」岐伯避席再拜曰: 「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口傳也。」黃帝曰:「願聞口傳。」 岐伯答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風雨寒暑,陰陽 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 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 氣不次。乃失其常。論不在經者。請道其方。

馬蒔曰:「此言有當口傳者,以其不著于經中也。」 張志聰曰:「九鍼之經,謂上古之《鍼經》。帝欲于經傳之外,而有口傳心受者。陰陽六經之外,有別走其道者。外因內因之外,有奇邪之為病者,故設此問,辟左右者,此上帝之所貴,非其人勿傳也。伯言百病之生,不出外內二因。外因者,因于風雨寒暑;內因者,因于喜怒驚」 恐,飲食居處。皆傷營衛血氣陰陽經脈。若論不在經者。請言其所在之病。

黃帝曰:「人之欠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衛氣晝日行 于陽,夜半則行于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者主上,陰 者主下。故陰氣積于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 下,陰陽相引,故數欠。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 而陽氣盛,則寤矣。瀉足少陰,補足太陽。」

馬蒔曰:「此言人之所以欠,及所以寐與寤,而有刺之之法也。欠,氣相引也。人之所以欠者,正以衛氣晝日行于陽經,夜半則行于陰經,陰經專主于夜而行之,夜之時則必臥。惟衛氣之為陽者,主於上行;營氣之為陰者,主於下行。茲以陰氣積於下,陽氣以夜半之時,亦在於下,而未得盡上,故陽氣乘夜半之後,乃相」 引而上,陰氣則相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數為欠也。至人之所以寤寐者,以夜半之時,萬民皆臥,命曰合陰,斯時衛氣已盡,營氣方盛,故目瞑而寐;至夜半之後,則陰氣已盡,陽氣方盛,當從此而寤矣。彼不寐而多為欠者,以足少陰腎經有邪,故不能寐,宜瀉其照海穴,陽蹻虛,故多欠,宜補足太陽膀「胱經之申脈穴也。」

張志聰曰:「此論陰陽之氣,上下出入。陽者天氣也,主外主上;陰者地氣也,主內主下。然又有升降出入之機,而人亦應之。人之衛氣,日行于陽,夜行于陰,行于陰,則陽氣在內,陰氣在外,陽氣在下,陰氣在上。夜半一陽初升,至天明衛行于陽,而寤然在下之陽氣,未盡行于上,陽欲引而上,陰欲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 欠,此陰陽之上下也。日暮在外之陽氣將盡,而陰氣漸盛,則目瞑而臥;平旦在外之陰氣將盡,而陽氣漸盛,則寤矣。此陰陽之外內也。當補足太陽以助陽,引而上瀉足少陰以引陰氣而下。少陰太陽,標本相合,為陰陽之主宰。

黃帝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岐伯曰:「穀入于胃,胃氣 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于胃,新故 相亂,真邪相攻,氣并相逆,復出于胃,故為噦。補手太 陰,瀉足少陰。」噦於月切

馬蒔曰:「此言人之所以噦,而有刺之之法也。人之穀氣入于胃,胃得穀氣而化之,遂成精微之氣,以上注于肺,而行之五臟六腑。今有寒氣之故者在于胃中,而又有穀氣之新者以入于胃,則新故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