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9 (1700-1725).djvu/97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八十五卷目錄

 醫部彙考六十五

  黃帝靈樞經十九百病始生篇第六十六 行鍼篇第六十七 上膈篇第

  六十八 憂恚無言篇第六十九 寒熱篇第七十 邪客篇第七十一

藝術典第八十五卷

醫部彙考六十五

《黃帝靈樞經十九》

《百病始生篇第六十六》

馬蒔曰:「內有百病始生之言,故名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 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臟,風雨則傷上,清濕則 傷下。三部之氣,所傷異類,願聞其會。」岐伯曰:「三部之 氣各不同,或起於陰,或起於陽,請言其方。喜怒不節 則傷臟,臟傷則病起於陰也。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 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是謂三部。」至於其淫泆,不可 勝數。夫音扶勝平聲數上聲

馬蒔曰:「外感內傷,約為三部,而淫泆有不可勝數也。百病始生,皆由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然喜怒不節則傷臟,傷臟則病起於陰經,名之為內傷也。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蓋足陽經感之,則病起於陽,足陰經感之,則病起於陰;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此亦病起於陽,名之為外感也。是謂三部之氣,所傷異類,至其」 浸淫流泆,則病有不可勝數者。張志聰曰:「按《本經》云: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寒傷形乃病形,風傷筋脈,筋脈乃應,此形氣外內之相應也。」 又曰:「邪氣在上者,言邪氣之中人也高,故邪氣在上也;清氣在下者,言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清氣在下也。」 是風雨清濕之邪,病在外而傷於形之上下;喜怒不節,則傷臟,而病起於陰。夫形者,皮、脈、肉、筋、骨,五臟之外合也。此蓋承上篇而言。五行之形,不足於上者,則風雨襲虛,而病起於上;不足於下者,則清濕襲虛,而病起於下;臟氣不足者,則喜怒傷氣,而病起於陰。故當用五穀、五畜、五果之五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使陰陽調和,血氣充滿,病則無由起矣。徐振公曰:「五音之人,陰多而陽少,左右太少之人,陰少而陽多。是五音之人當病形,左右太少之人當病臟矣。」 雖然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陽盛者有血氣之不足,陰盛者亦有血氣之不足也。

黃帝曰:「余固不能數,故問先師,願卒聞其道。」岐伯曰: 「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 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 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兩實相逢,眾人肉 堅,其中於虛邪也。因於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 病乃成,氣有定舍,因處為名,上下中外,分為三員。是」 故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 邪從毛髮入,入則抵深,深則毛髮立,毛髮立則淅然, 故皮膚痛。留而不去,則傳舍於絡脈。在絡之時,痛於 肌肉,其痛之時息,大經乃代,留而不去,傳舍於經。在 經之時,灑淅喜驚,留而不去,傳舍於輸。在輸之時,六 經不通四肢,則肢節痛,腰脊乃強,留「而不去,傳舍於 伏衝之脈。在伏衝之時,體重身痛。留而不去,傳舍於 腸胃。在腸胃之時,賁響腹脹,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 化,多熱則溏出糜。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之外,募原 之間,留著於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或著孫脈,或 著絡脈,或著經脈,或著輸脈,或著於伏衝之脈,或著 於膂筋,或著於腸胃」之募原,上連於緩筋,邪氣淫泆, 不可勝論。中外之中平聲餘去聲勝平聲

馬蒔曰:此言邪氣之淫泆,始於虛以感之,而以次傳舍,則為積也。上文言「風雨寒暑清濕,而此曰風雨寒熱,又曰疾風暴雨」 ,辭不同而均為外感也。然此諸外感者,不得天之虛邪,則不能傷人;又不得人之本虛,亦不能傷人。此以天之虛,人身形之虛,兩虛相得,所以諸邪得以客其形耳。若天有實風,人有實氣,則兩「實相逢,眾人肉堅,必不客其形矣。」 此可以見人之中於虛邪,由於天時之虛,與其身形之虛,故參以虛實之法,則知大病之所由成也。又由其邪氣之有定舍,而其病體乃有定名,當為上下、中、外之三員,猶言三部也。蓋人身大體,自縱而言之,則以上、中、下為三部;自橫而言之,則以在表在裏、半表半裏為三部,故謂之上下、中外之三員也。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正以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髮入,入則至深,深則毛髮立,立則皮膚淅然而寒,遂因之而為痛。其始之於皮膚者如此,及留而不去,則傳舍於絡脈,如足太陽膀胱經在飛揚之謂。蓋浮而易見者為絡,深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