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0 (1700-1725).djvu/133

此页尚未校对

脈弱,血氣平則脈緩。」晉王叔和分為七表八裏,可謂 詳且至矣。然文理繁多,學者卒難究白。宋淳熙中,南 康崔子虛隱君嘉彥,以《難經》於六難專言浮沈,九難 專言遲數,故用為宗,以統七表八裏,而總萬病。其說 以為「浮者為表為陽,外得之病也;有力主風,無力主 氣;浮而無力為芤,有力為洪,又沈為實,沈者為裏,為 陰,內受之病也;有力主積,無力主氣;沈而極小為微, 至骨為伏,無力為弱,遲者為陰,主寒,內受之病也;有 力主痛,無力主冷;遲而少駃為緩,短細為濇,無力為 濡,數者為熱」,主陽,外得之病也。有力主熱,無力主瘡。 數而極弦為緊,有力為弦,流利為滑。他若九道六極 之殊,三焦五臟之辨,與夫持脈之道,療病之方,其間 元妙,具在《四脈元文》及《西原脈訣》等書,世以為祕授。 始由隱君傳之劉復真先生,先生傳之朱宗陽鍊師, 鍊師傳之張元白高士,今往往有得其法者,學者「其 求諸。」

《李杲十書》

《辯脈》

「古人以脈上辯內外傷於人迎、氣口,人迎脈大於氣 口為外傷,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內傷。」此辯固是,但其 說有所未盡耳。外感風寒,皆有餘之證,是從前客邪 來也。其病必見於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陽二十五度。 內傷飲食,及飲食不節,勞役不節,皆不足之病也。必 見於右手,右手主裏,乃行陰二十五度。故外感寒邪, 則獨左寸人迎脈浮緊,按之洪大。緊者急甚於弦,是 足太陽寒水之脈,按之洪大而有力,中見手少陰心 火之脈。丁與壬合,內顯洪大,乃傷寒脈也。若外感風 邪,則人迎脈緩而大於氣口一倍,或兩倍三倍;內傷 飲食,則右寸氣口脈大於人迎一倍。傷之重者,過在 少陰則兩倍,太陰則三倍,此內傷飲食之脈。若飲食 不節,勞役過甚,則心脈變見於氣口,是心火刑肺,其 肝木挾心火之勢,亦來薄肺。《經》云:「侮所不勝,寡於畏 者」是也。故氣口脈急大而澀,數時一代而澀也。澀者 肺之本脈。代者元氣不相接,脾胃不及之脈。洪大而 數者,心脈刑肺也。急者肝木挾心火,而反尅肺金也。 若不甚勞役,惟右關脾脈大而數。謂獨大於五脈數 中顯緩時一代也。如飲食不節,寒溫失所,則先右關 胃脈損弱,甚則隱而不見,惟內顯脾脈之大數微緩, 時一代也。宿食不消,則獨右關脈沈而滑。《經》云:「脈滑 者有宿食也。」以此辯之,豈不明白易見乎。但恐山野 間卒無醫者。何以診候。故復說病證以辯之。

《論榮衛色脈參應之法》

夫天地之道,曰陰與陽,陰陽在人,曰血與氣。蓋血者 榮也,氣者衛也,榮者榮於中,衛者衛於外,所以榮行 脈中,衛行脈外。脈者血氣之先也。血非脈則焉能榮 於中?氣非脈則焉能衛於外?二者相資而行,內則通 於五臟六腑十二經絡,外則濡於九竅四肢百節毫 毛,晝夜循行,如環無端,以成其度,會於寸口,變見於 脈。故曰「氣血者人之神也。脈者氣血之神也。」所以治 病之始。五決為紀。蓋五決者。五臟之色脈也。脈應於 內。色應於外。其色之於脈。當相參應。故曰「能合色脈。 可以萬全也。」凡為醫先須調明色脈。若於此不精。雖 聰慧辯博。亦不足委也。

《論持手訣消息法》

夫診候之法,常以平旦為紀。陰氣未散,陽氣未動,飲 食未進,血氣未亂,經脈未隆,絡脈調勻,故乃可診有 疾之脈。若遇倉卒病患,不拘此論,《內經》所謂「持脈有 道,虛靜為保。」但可澄神靜慮,調息凝心,視精明,察五 色,聽音聲,問所苦,方始按寸尺,別浮沈,以此參照,決 死生之分矣。復觀患人身形長短,肥瘦,老少男女,性 情緩急,例各不同。故曰:「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 病。」謂如室女尼冠,脈當濡而弱,嬰兒孺子之脈細而 疾,三四歲者呼吸之間,脈當七八至為平。比夫常人, 特不同耳。大抵男子先診左手,女子先診右手。男子 左脈大則順,女子右脈大則順。大凡診脈,先以中指 揣按掌後高骨,骨下為關,得其關位,然後齊下左右 二指,若臂長人疏排其指,若臂短人密排其指,三指 停穩,先診上指曰寸口,浮按消息之,中按消息之,重 按消息之,上竟消息之,下竟消息之,推而外之消息 之,推而內之消息之,然後先關後尺消息之一類。此 若診得三部之中,浮、沈、滑、澀、遲、疾、不調,何病所主?外 觀形色,內詳脈候,參詳處治,以忠告之。不可輕言談 笑,亂說是非。左右瞻望,舉止忽略。此庸醫也。

《三部所主臟腑病論》

夫診候之道,醫者之難精也。若非燈下苦辛,勤於記 誦,參師訪友,晝夜不遑,造次顛沛,寤寐俯仰,存心於 此,安能知神聖之妙哉?古人曰:「按其脈,知其疾,命曰 神」,以悟其探頤索隱之妙也。又曰:「切其脈,治其病,謂 之巧」,以明其指別之功也。蓋三指相去毫釐之近,主 病若千里之遠。觀夫指別之功,世人固以為難,命曰 神,豈容易可至哉?常考于《經》,脈有三部:寸、關、尺也。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