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0 (1700-1725).djvu/4

此页尚未校对

「樞,故主春秋二分,蓋春主陽氣上而陰氣下,秋主陰氣上而陽氣下也。乙卯屬木,主於東方,故其日乙卯。辛酉屬金,主於西方,故其日辛酉。」 六腑膈下三臟,居形身之中而在下,故應地之中州。太乙所在之日,謂移宮出遊之一日,并立中宮之日也。八正者,八方之正位,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所直之日,謂太乙所在之日,及諸戊己。凡此九者,是謂天忌日也 。王子律曰:「按《遁甲經》云:六戊為天門,六己為地戶,故為天忌 。」 盧良侯曰:「肺應天,心應日,故止膈下之三臟應地 。」 倪仲玉曰:「氣從下而上,故左足應立春,右足應立冬者,氣復歸於下也。」

「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形苦志樂,病生於 筋,治之以熨引;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鍼石;形 苦志苦,病生於咽喝,治之以甘藥;形數驚恐,筋脈不 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是謂「形。」

馬蒔曰:「此言病有形志之苦樂不同,而治之者亦異也。形在外,志在內有等。外形雖樂,而內志則苦,故志屬於心,心合於脈,所以病在於脈也,當灸刺隨宜以治之有等;外形不樂而內志則樂,則筋以勞而傷,所以病生於筋也,當火熨導引,治之有等。外形既樂而內志亦樂,則血氣凝滯,病生於肉,當以鍼石治之有」 等:外形既苦,而內志亦苦,則血氣枯焦,病生於咽嗌,當以甘和之藥治之有等:形受勞苦,數被驚恐,筋與血脈皆不相通,則病生為不仁,不仁者,痛癢不知也,當按摩酒藥兼用之,是皆五形五志之受病者如此。

張志聰曰:「此言人有貴賤君子小人之不同,形志有偏苦偏樂之異,故治法亦宜守一勿失也。夫富貴之人,形樂志苦;村野之人,形苦志樂。形樂者,四體不運,則血氣留滯,故當治之以灸刺而通血脈。形苦者,勞其筋骨,故當治之以熨引以舒其筋。形樂志樂,則心廣體胖,故當治之鍼石以疏其氣。志者,心之所發也」 ,咽乃胃腑之門,而胃主肌形。「喝」 當作「𩩲」 ,𩩲,骭也。乃蔽心之骨,而內應於心臟。故形志皆苦者,病生於咽𩩲,此病在不足,故當調之以甘藥也。驚傷心肝,恐則傷腎,是以形數。驚恐則筋脈不通,榮氣不行,則為不仁,此病因於內,故當治之以按摩醪藥,是謂五形志也。

五臟氣:心主噫,肺主欬,肝主語,脾主吞,腎主欠。

馬蒔曰:此言五臟之氣為病也。按《三部九候論》曰:「心為噫。」 《脈解篇》云: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陽明,陽明絡於心,故上走心為噫也。本經口問篇,黃帝曰:人之噫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夫曰心為噫,又曰寒氣轉於胃,正以心氣主噫,而胃又有寒,故從之而轉耳。至於本經經脈篇論脾之為病,亦曰善噫,蓋脾胃之病,無以異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肺在變動為欬,故肺主於欬也。又曰:肝在聲為呼,而此曰語者,彼言聲而此言病也。吞者,食咽也,然病時氣亦能吞也。欠者,張口轉氣也。本經口問篇黃帝問曰:人之欠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衛氣晝日行於陽,半「夜則行於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者主上,陰者主下。故陰氣積於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 此陰陽之上下也。

張志聰曰:此以下明乎九鍼之道,更當知五運六氣之微,合人之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也。噫者,中焦之逆氣。《本經》曰:陰陽上下相引,故數欠,當瀉足少陰,補足太陽。蓋腎氣上逆,欲引而下,則為欠。

「六腑氣」:膽為怒,胃為氣逆噦,大腸小腸為泄,膀胱不 約為遺溺。下焦溢為水。

馬蒔曰:此言六腑之氣為病也。《陰陽應象大論》曰:「肝在志為怒。」 而此曰膽為怒者,以肝與膽為表裏也。胃為氣逆為噦者,蓋胃為水穀之海,惟胃氣不和則氣逆。按《靈樞》·口問篇:岐伯曰:穀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并相逆,而復出於胃,故為噦。大腸小腸為泄者,蓋大腸為傳道之腑,小腸為受盛之腑,今受盛之氣既虛,傳道之司不禁,故為泄利之證也。膀胱不約為遺溺,《素問·靈蘭祕典論》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乃能出矣。」 又《脈要精微論》曰:「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今膀胱之氣不足,而不能藏,故為遺溺如此也。下焦溢為水,此下焦者,即《營衛生會篇》。上中下之下焦也。下焦之氣不足。故汎溢而為水病耳。

《王子律》曰:「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故氣逆則為怒。下焦如瀆。水道出焉。病則反溢而為水病矣。」

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鹹入腎,淡入胃, 是謂「五味。」

《馬蒔》曰:「此言五味之入五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