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0 (1700-1725).djvu/42

此頁尚未校對

「以不補土而補水也。」 或又問:母能令子實,子能令母虛,五行之道也。今越人乃謂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何哉?曰:是各有其說也。母能令子實,子能令母虛者,五行之生化,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者,鍼家之予奪,固不侔也。四明陳氏曰:「仲景云:『木行乘金,名曰橫。《內經》曰:『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木實金虛』』」 ,是木橫而凌金,侮所不勝也。木實本以金平之,然以其氣正強而橫,金平之則兩不相伏而戰,戰則實者亦傷,虛者亦敗。金虛本資氣於土,然其時土亦受制,木足以資之,故取水為金之子,又為木之母,於是瀉火、補水,使水勝火,則火餒而取氣於木,木乃減而不復實。水為木母,此母能令子虛也。木既不實,其氣乃平,平則金免木凌而不復虛,水為金子,此子能令母實也。所謂金不得平木,不得徑以金平其木,必瀉火補水而旁治之,使木金之氣自然兩平耳。今按:陳氏此說,亦自有理,但為「不」 之一字所纏,未免牽強費辭,不若直以「不」 字為衍文耳。觀《八十一篇》中,「當知金平木」 一語可見矣。

《七十六難》曰:「何謂補瀉?當補之時,何所取氣?當瀉之 時,何所置氣?然: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榮 置氣。其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 陰;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當先補其陰,而後瀉其陽。榮 衛通行,此其要也。」

滑壽曰:「《靈樞》五十二篇云: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榮氣。蓋補則取浮氣之不循經者以補虛處,瀉則從榮,置其氣而不用也。置猶棄置之置。然人之病,虛實不一,補瀉之道,亦非一也。是以陽氣不足而陰氣有餘,則先補陽而後瀉陰以和之;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則先補陰而後瀉陽以和」 之。如此則榮衛自然通行矣。補瀉法見下篇。

《七十七難》曰: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謂 也?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 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 工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 也。

滑壽曰:「見肝之病,先實其脾,使邪無所入,治未病也,是為上工;見肝之病,一心治肝,治已病也,是為中工。《靈樞》五十五篇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襲者也,與其形之盛者也,與其病之與脈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毀傷,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此之謂也。

《七十八難》曰:「鍼有補瀉,何謂也?然:補瀉之法,非必呼 吸出內鍼也。知為鍼者,信其左;不知為鍼者,信其右。 當刺之時,先以左手厭按所鍼榮俞之處,彈而努之, 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鍼而刺之,得氣 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不得氣,乃與 男外女內;不得氣,是謂十,死不治也。」努讀如怒

滑壽曰:「彈而努之,鼓勇之也;爪而下之,謂掐之稍重,皆欲致其氣之至也。氣至指下,如動脈之狀,乃乘其至而刺之。順,猶循也,乘也。停鍼待氣,氣至鍼動,是得氣也。因推鍼而內之,是謂補;動鍼而伸之,是謂瀉。此越人心法,非呼吸出內者也,是固然也。若停鍼候氣,久而不至,乃與男子則淺其鍼而候之衛氣之分,女」 子則深其鍼而候之,榮氣之分,如此而又不得氣,是謂其病,終不可治也。篇中前後二「氣」 字不同,不可不辨。前言氣之來,如動脈狀,未刺之前,左手所候之氣也;後言得氣不得氣,鍼下所候之氣也。此自兩節,周仲立乃云:「凡候氣,左手宜略重之,候之不得乃與,男則少輕其手於衛氣之分以候之,女」 則重其手於榮氣之分以候之。如此則既無前後之分。又昧停鍼待氣之道。尚何所據為補瀉耶。

《七十九難》曰:《經》言「迎而奪之,安得無虛?隨而濟之,安 得無實?」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何 謂也?

滑壽曰:「出《靈樞》第一篇。得,求而獲也。失,縱也,遺也。其第二篇曰:『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謂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言虛與實,若得若失者,謂補者佖然若有得也,瀉者怳然若有失也,即第一篇之義』。」

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 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 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

滑壽曰:「迎而奪之者瀉也,隨而濟之者補也。假令心病,心火也,土為火之子,手心主之俞,太陵也。實則瀉之,是迎而奪之也。木者火之母,手心主之井,中衝也。虛則補之,是隨而濟之也。迎者迎於前,隨者隨其後,此假心為例,而補瀉則云手心主,即《靈樞》所謂少陰無俞者也。當與《六十六難》並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