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0 (1700-1725).djvu/47

此页尚未校对

「秋時天氣始降,其脈浮平,有如衡之平準也。冬時天氣閉藏,其脈沈石,有如權之下垂也。」 「四十五日者,從冬至而至立春,從夏至而至立秋。冬至一陽初生,陽氣微上,陰氣微下,至春而陽氣方始,至夏盛長而陰氣下藏矣。夏至一陰初生,陰氣微上,陽氣微下,至秋而陰氣清涼,至冬凜冽而陽氣伏藏矣。」 陰陽升降,出入離合有期而脈亦與之相應,如期而脈氣相失,則知脈之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也。察脈之綱領,當從陰陽始,即冬至陽氣微上,夏至陰氣微上,陰陽上下,自有經常之理。然又從五行而生,如春木生夏火,火生長夏土,土生秋金,金生冬水,水生春木,生之有度,而四時為五行相生之宜矣。夫四時有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太過,至而不及,而人亦應之。是以「脈之不及則補之,太過則瀉之」 ,與天地四時太過不及,陰陽之道,合之如一,得一之情,可以知死生矣。然必聲合天地之五音,色合天地之五行,脈合天地之陰陽,而始能得一之情,以知死生也。

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 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 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知 外者,終而始之。」此六者,持脈之大法。

「欲知四時五行,陰陽外內,在診脈之精微,故當虛靜其心志,守而勿失。魚在波,雖出而未浮,如春升初出之象,在膚浮在外也。泛泛充滿之象,萬物有餘,盛長之極也。秋氣降收,如蟄蟲之將去,外而內藏之象。冬令閉藏,故脈沈在骨,如蟄蟲之封閉,如君子之居室,藏而勿出也。然欲知在內臟腑陰陽之虛實者,按其」脈而記之。「欲知外之四時陰陽者。終而始之。」蓋陽氣之始者。陰氣之將終也。以陰陽之出入。而應四時之脈也。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耎而散者,當《消 環》自已。

脈搏擊應手有力而長,此為太過之脈。心火太過,故當病舌卷;心主言,故不能言。其耎而散者,此為不足之脈。心液不足,則火鬱而為消渴之病。心藏神,得神機環轉,而病自已也。

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耎而散者,當病灌汗,至 令不復散發也。

肺主氣而主行榮衛,陰陽氣盛,太過則血隨而上逆,其不及當病灌汗。灌汗者,脾土灌溉之汗。蓋脾氣散津,上歸於肺,肺氣通調而後水津四布。今肺氣虛不能輸布水液,脾氣自灌於肌腠皮膚,至令肺氣不復通調而散發也。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 人喘逆,其耎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 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肝主血而主色,脈盛而色不見者,血蓄於下也,當病墜傷,或為手搏所傷,因血凝脅下,故令人喘逆,其不及而色澤者,當病溢飲,蓋水溢於皮膚,故其色潤澤也。肝主疏泄,肝氣虛而渴,暴多飲,以致溢於皮膚腸胃之外而為飲也。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耎而散,當病食 痹。

足陽明之脈,從氣衝下髀,抵伏兔,下足趺髀傷,故脈盛而色赤也。飲食於胃,由中焦之腐化,胃氣不足,故當病食痹。

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耎而散,色不澤 者,當病足胻腫,若水狀也。

五臟元真之氣,脾所主也。濕熱太過,則色黃脈盛而少氣矣。其不及,當病足脛腫,脾氣虛也。若水狀而非水病,其色不澤。

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其耎而散 者,當病少血,至令不復也。

腰者腎之腑,腰傷故腎脈盛也。傷於骨者,其色亦黃,則外應於肌肉間也。其不及,當病少血,蓋腎為牝臟,受五臟之精而藏之,腎之精液,復上入心而為血,精虛至令不復化赤而為血也。

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 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為 牡臟,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

「病形」,病氣見於形證也。蓋臟腑經絡相連,陰陽相應,是以脈見於臟,而形見於腑也。

帝曰:「診得胃脈,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脈實則脹,虛則 泄。」

胃為陽,脾為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是以脈見於胃,而病見於脾也。

帝曰:「有故病,五臟發動,因傷脈色,各何以知其久暴 至之病乎?」岐伯曰:「悉乎哉問也!徵其脈小,色不奪者, 新病也;徵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 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