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陽脈至於手太陰,則陰陽相合,皆從陰而樞出於陽也。弦者,樞脈也。浮而不沈者,太陽太陰之主開也。以此而察度之,以心合之,正合於《陰陽之類論》。蓋太陽主表,肺主皮毛,應天氣之包乎地之外,是太陽與手太陰之同類也。太陽之氣,坎中之滿也。少陰與太陽,標本相合,故心為陽中之太陽,猶日之隨天氣而遶地環轉。是太陽與手少陰之同類也。故以此察其陰陽。斷其行度。正合於陰陽之論也。
所謂「二陽」者,陽明也。至手太陰,弦而沈急不鼓,炅至 以病皆死。
〈註〉「二陽,陽明也。陽明主闔,至手太陰,弦而沈急不鼓者,太陰之開,反從陽明之闔,不能鼓動而外出也,是以炅至而為陽明太陰之病者皆死。蓋太陰之氣主開而反沈,是天氣之不運行矣。陽明主清涼之金氣,反為炅熱所傷,是以二氣皆死,乃陰陽類而不相合者也。炅者,日中之火氣也。」此言陽明之氣不與天氣相合,而亦不與太陽之相合也。
一陽者,少陽也。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懸不絕,此 少陽之病也,專陰則死。
〈註〉一陽者,少陽也。少陽主樞。樞者,從陰而出於陽,從陽而入於陰,外內出入之無息者也。如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不絕者,少陽惟從太陰之開,而不能樞轉復入,此少陽為太陰之所病也。如專於陰,而不能樞出於陽,是少陽之氣絕於內矣。
三陰者,《六經》之所主也。交於太陰,伏鼓不浮,上空志 心。
〈註〉三陰者,五臟六經之所主也。五臟內合五行,五行者,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太陰者,脾土也。三陰之氣交於太陰,猶六氣之歸於地中,燥勝則地乾,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故脈伏鼓而不浮,乃六氣伏鼓於地中,而不浮於外,是以上空志心,謂不及於心腎也。
「二陰至肺」,其氣歸膀胱,外連脾胃。
〈註〉此二陰之氣,上通於天,下歸於泉,中連於土也。二陰者,少陰也。少陰主水,二陰至肺者,肺腎之相合也;「其氣歸膀胱」者,陰陽雌雄之相應也;外連脾胃者,水津通貫於地中也。上言太陰之土氣不及於心腎,此言二陰之氣,復通貫於地中。蓋少陰之氣,與手足太陰、足太陽、陽明之相類也。
一陰獨至,經絕,氣浮不鼓,鉤而滑。
〈註〉一陰者,厥陰也。厥陰為陰中之生陽,是以經絕者,陰脈伏於內也;氣浮者,生陽之氣浮於外也。不鼓者,厥陰之主闔也;不鉤者,厥陰主相火而非心火也。滑者,陰陽經氣外內出入之相搏也。此承上文而言二陰之氣,與肺臟脾胃膀胱相通,是少陰之有類聚也。厥陰乃陰中之少陽,為一陰之獨使,故曰「一陰獨至」,謂一陰之無類聚也。
此六脈者,乍陰乍陽,交屬相并,繆通五臟,合於陰陽, 先至為主,後至為客。
〈註〉六脈,手足三陰之六脈也。「乍陰乍陽」,謂陰中有陽,或陰或陽之交至也。「交屬相并,繆通五臟,合於陰陽」者,謂六經之氣,屬陰屬陽,交相合并,互通五臟,五臟之氣,合於五行之陰陽也。然心腎二臟,並主少陰,脾肺二臟,並主太陰,肝與包絡並主厥陰,原無手經足經之別,不過以先至為主,後至為客。如心之陽脈先至,即以心為主而腎為客。腎之陰脈先至。即以腎為主。而心為客。乍陰乍陽。或先或後。各有主客之類合也。前三陽為經節。論陽中有陰。此論陰中有陽。
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勝一陰,脈耎而動,九竅皆沈。
〈註〉二陽一陰者,陽明與厥陰類聚也。二陽為衛,是陽明主病當在外;不勝一陰者,不能勝厥陰之闔也;脈耎而動者,陽欲外出而無力也。陽明主生津液,九竅為水注之氣,陽明不能外出,是以九竅之氣皆沈。
三陽一陰。太陰脈勝,一陰不能止,內亂五臟,外為驚 駭。
〈註〉「三陽主開,一陰主闔,二氣類聚而太陰脈勝」,是一陰不能止其開,則內亂五臟,外為驚駭。蓋三陰之氣繆通五臟,陰不能內守而從陽外出,是以五臟內亂。
二陰二陽病在肺,少陰脈沈,勝肺傷脾,外傷四支。
〈註〉夫腎精之上通於肺者,從脾土而上升,若鴻漸之衝於天也。二陰二陽相類而病在肺者,腎水從陽明而直乘於肺,是以肺反病也。少陰脈沈,是心腎不交矣。水不濟火,則火熱炎上而勝肺。水不灌於土中,則土燥而脾氣損傷,外傷四支。蓋土受水津之濕,而後能灌溉于四旁。
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