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0 (1700-1725).djvu/7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也。蓋在外之皮肉筋骨,內應於六腑,六腑內合五臟,外內之病,皆本於五行之色,而五臟之血色,皆見於目,故視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 者,靜守其神,形與神俱也。「聽其動靜」 者,持《氣口》人迎,以視脈之堅滑軟靜,而知病之進退也。「諸經實」 者,邪在經脈也。氣口人迎,候三陰三陽之氣也。

《禁服篇》

雷公曰:「願聞為工。」黃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 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 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願聞為工者,願聞血氣相應,而後明合一之大道,是由工而上,上而神,神而明也。」寸口主陰,故主中;人迎主陽,故主外。陰陽中外之氣,左右往來,若引繩,上下齊等。如脈大者,人迎、氣口俱大;脈小者,人迎、氣口俱小,春夏陽氣盛而人迎微大,秋冬陰氣盛而寸口微大,如是者陰陽相應,是為平人。若不應天之四時,而更偏大於數倍。是為溢陰溢陽之關格矣。此論三陰三陽之氣。而應於人迎氣口之兩脈也。

「人迎大一倍於寸口,病在足少陽,一倍而躁,病在手 少陽。《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陽,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陽。 人迎三倍,病在足陽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陽明。盛則 為熱,虛則為寒,緊則為痛痹,代則乍甚乍間,盛則瀉 之,虛則補之,緊痛則取之分肉,代則取血絡,且飲藥 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名曰經刺。」「人迎四 倍者,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死不治。必審 按其本末,察其寒熱,以驗其臟腑之病。」

「三陽之氣偏盛,則人迎大二倍三倍」,此氣血之相應也。脈大以弱,則欲安靜,此血氣之相合也。痛痹者,病在皮腠之氣分,氣傷故痛,氣血相搏,其脈則緊,此病在氣而見於脈也。代則乍甚乍間,乍痛乍止者,病在血氣之交,或在氣,或在脈,有交相更代之義,故脈代也。盛則瀉之者,氣盛宜瀉之也。虛則補之者,氣虛宜「補之也。緊痛之在氣分,故當取之分肉代則病在血氣之交,故當刺其血絡,且飲藥者,助其血脈臟腑,勿使病從絡脈而入於經脈,從經脈而入於臟腑也。陷下則灸之者,氣之下陷也;不盛不虛者,氣之和平也。以經取之者,病不在氣而已入於經,則當取之於經矣。若人迎大於四倍,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者,死不治。夫始言人迎大一倍二倍三倍者,此陽氣太盛而應於脈也。後言以經取之,名曰經刺。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此陽盛之氣,溢於脈中,氣血之相合也。此以陰陽氣之偏盛,病之在氣在脈,以明氣之應於脈而合於脈也。故必審按其本末,察其寒熱,以驗其臟腑之病本「者以三陰三陽之氣為本,末者以左右之人迎氣口為標。蓋言陰陽血氣,渾束為一,外可以候三陰三陽之六氣,內可以候五臟六腑之有形,此陰陽離合之大道,天運常變之大數也。」

「寸口大於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陰,一倍而躁,病在手 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陰,二倍而躁,病在手少陰。 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陰,三倍而躁,病在手太陰。盛則 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變色;緊則 痛痹,代則乍痛乍止。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則先刺 而後灸之,代則取血絡而後調之,陷下則徒灸之,陷」 下者,脈血絡於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 虛,以經取之,名曰「經刺。」寸口四倍者,名曰「內關。」內關 者,且大且數,死不治。必審察其本末之寒溫,以驗其 臟腑之病。

在天,《蒼黅丹》素元之氣,經於十干之分,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氣,六氣合六經,五行生五臟,是六氣本於五臟之所生,故陰氣太盛,則脹滿寒中,虛則熱中,出糜溺色變,氣從內而外,由陰而陽也。是以候人迎氣口,則知陰陽六氣之盛虛,內可以驗臟腑之病,陰陽外內之相通也。夫病痹在於分腠之「氣,分腠者,皮膚臟腑之肉理,故病在陽者,取之分肉,病在陰者,先刺而後灸之,蓋灸者,所以啟在內在下之氣也,代則氣分之邪,交於脈絡,故先取血絡,而後飲藥以調之,陷下則徒灸之」,蓋言氣陷下者宜灸,今入於脈中,又當取之於經矣。如陷於脈而宜灸者,乃脈受絡之留血,而陷於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若氣并於血。又非灸之所宜也。

《五色篇》

雷公曰:病之益甚,與其方衰如何?黃帝曰:「外內皆在 焉。切其脈口,滑小緊以沈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氣大, 緊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其脈口浮滑者,病日進;人 迎沈而滑者,病日損;其脈口滑而沈者,病日進,在內; 其人迎脈滑,盛以浮者,其病日進,在外」;脈之浮沈,及 人迎與寸口氣小大等者,病難已;病之在臟,沈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