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0 (1700-1725).djvu/81

此页尚未校对

鞕,氣噫而除,今脈反浮,其數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 饑,邪熱不殺穀,潮熱發渴,數脈當遲緩,脈因前後度 數如法,病者則饑。數脈不時,則生惡瘡也。

師曰:「病人脈微而濇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 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 夏月盛熱欲著複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 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使陽氣微,又 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 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複衣。十一月之時,陽氣」 在裏。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 又陰脈遲濇。故知亡血也。

脈浮而大,心下反鞕,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屬 腑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鞕,汗多則熱愈,汗少則 便難,脈遲尚未可攻。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 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

又未知何臟,先受其災,若汗出髮澗,喘而不休者,此 為肺先絕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者,此 為心絕也。脣吻反青,四支漐習者,此為肝絕也。環口 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為脾絕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 直視者,此為腎絕也。

又未知何臟,陰陽先絕,若陽氣先絕,陰氣後竭者,其 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 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 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 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 趺陽脈浮,浮則為虛,虛浮相搏,故令氣。言胃氣虛 竭也。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責虛取實。守空逼血。脈 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 者,蓄積有膿也。

「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 發熱者差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 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下,名曰渾也。陰中 於邪,必內慄也。表氣微虛,裏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 也。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所謂 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為慄, 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虛,裏氣微急,三焦相溷, 內外不通。上焦怫鬱,臟氣相熏,口爛食齗也。中焦不 治,胃氣上衝,脾氣不轉,胃中為濁,營衛不通,血凝不 流。若衛氣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搏,因熱作使,遊 於經絡,出入臟腑,熱氣所過,則為癰膿。若陰氣前通 者,陽氣厥微,陰無所使,客氣內入,嚏而出之,聲嗢咽 塞,寒厥相逐,為熱所壅,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 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令便數 難,臍築湫痛,命將難全。

「脈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脣口乾燥,踡臥足冷,鼻中 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 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發熱者,此 為難治。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內痛者,必欲利也。 脈陰陽俱緊,至於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入安,此為 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 為未解。食可者。為欲解。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 人躁擾者,必欲解也。若脈和,其人大煩,目重,臉內際 黃者,此欲解也。

脈浮而數,浮為風,數為虛,風為熱,虛為寒,風虛相搏, 則灑淅惡寒也。

脈浮而滑,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搏,其脈數疾,衛氣 失度。浮滑之脈數疾,發熱汗出者,此為不治。

傷寒欬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平脈法》

問曰:「脈有三部,陰陽相乘,營衛血氣,在人體躬,呼吸 出入,上下於中,因息遊布,津液流通,隨時動作,效象 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 之間,變無經常,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乖錯,或存 或亡,病輒改易,進退低昂,心迷意惑,動失紀綱,願為 具陳,令得分明。」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脈有三部, 尺寸及關,營衛流行,不失衡銓。腎沉心洪,肺浮肝弦, 此自經常,不失銖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 一周循環。當復寸口,虛實見焉。」變化相乘,陰陽相干。 風則浮虛,寒則牢堅,沉潛水蓄,支飲急弦,動則為痛, 數則熱煩。設有不應,知變所緣。三部不同,病各異端。 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中必有奸。審察表裏, 三焦別焉。知其所舍,消息診看。料度腑臟,獨見若神。 為子條記,傳與賢人。

《師》曰:「呼吸者,脈之頭也。」

初持脈,來疾去遲,此出疾入遲,名曰內虛外實也。初 持脈,來遲去疾,此出遲入疾,名曰內實外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