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1 (1700-1725).djvu/111

此页尚未校对

太陰者,至陰也。水邪上乘於腹,始傷胃而漸及於脾,故微腫先見於目下,脾主約束也。

《舉痛論》

五臟六腑,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 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

五臟六腑之氣色,皆見於面,而各有所主之部位,視其五色而可見其病矣。中有熱則色黃赤,寒則血凝泣,故面白脫色也。青黑乃陰寒凝滯之色,故為痛。

《痿論》

痿病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 熱者,色黃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 黑而齒槁。

痿病之因,皆因五臟熱而津液竭,不能榮養於筋脈骨肉。是以有因肺熱葉焦,致五臟熱而成痿者;有因悲思,內傷,勞倦外熱,致精血竭而臟氣熱者,皆當診之於形色也。爪者筋之應,齒者骨之餘。

《大奇論》

脈至如頹土之狀,按之不得,是肌氣予不足也,五色 先見黑白壘發死。

「頹土」,傾頹之頑土也。脾主肌肉,如頹土而按之不得者,無來去上下之象,是肌氣受所予之不足也。土位中央,而分主於四季,當五色具見而先主黃,若五色之中而先見黑,是土敗而水氣乘之矣。壘葛屬葛,色白而發於春,白壘將發,木氣旺,而頹土之氣絕矣。

《脈解篇》

所謂「面黑如地色」者,秋氣內奪,故變於色也。

秋時陰氣正出,則內奪其所藏之陰,陰氣上乘,故「面黑如地色也。」

《皮部論》

陽明之陽,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 皆陽明之絡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 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絡盛則入客於經,陽 主外,陰主內。

陽明之陽絡,名曰害蜚。蜚,飛動也。陽明者,午也。為盛陽之時,如萬物之飛動,陽盛而陰氣加之,有害於飛,故名害蜚。上下同法,謂手足二經皆同此法。部中,皮之分部中也。夫邪之中人,始於皮膚,次於絡脈,留而不去,則傳舍於經,故視其皮部之浮絡,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為寒熱。絡盛而不瀉其邪則入客於經矣。在陽明之部分,則為陽明之病。在少陽之部分,則為少陽之病。在三陰之部分,則為三陰之病。見於皮膚間者,為絡為陽而主外;絡於筋骨者為經為陰而主內。蓋在陽者可從外解,在陰者則內入而舍於臟腑矣。

《經絡論》

黃帝曰:「夫絡脈之見,其五色各異,青黃赤白黑不同, 其故何也?」岐伯對曰:「經有常色,而脈絡無常變也。」

言「絡脈之五色各異,而為痛痹寒濕之證者,其故何也?蓋經脈有五行之常色,絡脈則隨四時之變而無常也。」

帝曰:經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 黑,皆亦應其經脈之色也。

經,謂十二經脈,五臟具五色,亦皆應其經脈,而為青黃赤白黑之常色。

帝曰:「絡之陰陽,亦應其經乎?」岐伯曰:「陰絡之色應其 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也。」

帝言經脈應五臟而成五色,絡脈之陰陽,亦應其經乎。陰絡者,六陰經之絡,應五臟之經,各有常色而不變。陽絡者,六陽經之絡,合六腑之陽,隨四時之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並為變易者也。此皆五行四時之常色,謂之無病。若四時之中,五臟之絡,見青黑為寒,見黃亦則為熱矣。

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 此皆常色,謂之無病。五色具見者,謂之寒熱。

「凝泣淖澤」,謂絡中之血氣。

《方盛衰論》

是以切陰不得陽,診消亡;得陽不得陰,守學不湛。知 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後,故 治不久。知醜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 知行知止,用之有紀,診道乃具,萬世不殆。起所有餘, 知所不足。

持診之道,有陰陽逆從,有左右前後上下之診,論在《脈要精微篇》中,「醜善脈證之有善惡也。有餘之病,則起而行,不足之病,多坐而臥。知起之所為有餘,則知所以不足。蓋知此即可以知彼,知一即可以知十也。」

度事上下,脈事因格,是以形弱氣虛死。形氣有餘,脈 氣不足,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