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1 (1700-1725).djvu/22

此页尚未校对

促脈陽盛陰不足,氣血痰食壅為毒。

陰陽之氣不和,不相續也。非若結代之脈動而中止,有因氣血食飲痰涎留滯不行而止促,不可概為惡脈。凡臟腑熱盛則促急,故曰:「與人迎相應,則痰壅陽經;與氣口相應,則積留胃腑。」

裡熱瘀血發狂斑。

風熱壅盛,則瘀血凝滯,發為狂斑。

怒氣激之發厥搐。

或因怒氣,氣逆發厥,上盛下虛。

漸加即死漸退生,久病得之亦非福。

促脈雖非惡脈,但老病及久病得之,上愈盛而下愈虛,亦非福也。

《結脈》

結因陰盛,主有積結甚積甚,微則微。

與人迎相應,則陰散陽生;與氣口相應,則積阻氣節。陰盛則結,脾間積氣,大腸祕痛。結甚則積甚,結微則積微。

《陽結》,藹藹如車蓋。

脈藹藹如車蓋大者,名「陽結」,為陽氣鬱結于外,不與陰氣和雜也。

「陰結累累」與陽違。

脈累累如循長竿強直者,名「陰結。」為陰氣鬱結于內,不與陽氣和雜也。

結浮寒邪滯經絡,結沉痰飲瘀血基。亦有七情氣鬱 者,脈道不通實由之。

裡寒脈緩則為結,裡熱脈數則為促,緩促不同,結亦當如促脈,分痰飲氣血積可也。

《代脈》

「代脈必死」臟氣絕,平人見此大不祥。

病人見之,反有可生者,平人大忌。

惟有風家并痛極,三月妊孕卻無妨。

痛風痰濕阻礙。有孕胎氣阻礙。故無妨也。

又有暴傷氣血者。古人立有「炙甘湯。」

又有暴傷損氣血者,一時元氣未和,非臟絕也,宜「炙甘草湯」救之。

《臟腑六脈診法》

此即上古診法中之一法也。臟與腑同氣,所以古人不立《六腑脈訣》,但既以浮取候腑,沉取候臟,數為腑病,遲為臟病,又以急大緩濇沉甚者為臟,微急微大微緩微濇微沉者為腑,此其故何邪?蓋急大緩濇沉甚者,浮沉皆然,微者,浮取則然,而沉取則不然也。二說似異而實同,要之浮中有沉,沉中有浮,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即如上竟上者,胸頭中事也;下竟下者,小腹腰股膝脛中事也。其實寸脈亦有主下病者,尺脈亦有主上病者,此診家活妙之微理也,許氏所謂以意會之,非言語可得而傳者。

《心脈診法》

心浮大散是本宮。

心之本宮,平脈也。虛實賊微,邪過宮脈也。餘皆雜脈相兼而見。

微大邪歸小腸中。

大即洪也。微有初暫而不久意。詳總看《十變脈》。各部倣此。然脈有輕重,如左寸先以輕手得之,是小腸,後重手;如「六菽」之重得之,是心;左關先以輕手得之,是膽,後以重手。如十二菽取之是肝;左尺先以輕手得之,是膀胱,後重手;如十五菽之重取之,是腎;右寸先以輕手得之,是大腸,後以重手;如三菽之重得之是肺;右關先以輕手得之,是胃,後重手;如「九菽」之「重得之。」是脾右尺。先以輕手得之。是三焦。後以重手。「如十五菽之重取之。」是命門

浮數。風熱頭疼痛。

數兼弦緊而言,浮數主頭疼身熱面赤,骨節煩疼,甚則心痛面赤,乃外感鬱熱表證。小腸為膀胱之標,故脈見此。

浮遲腹冷胃虛空。

浮而帶遲。主小腹寒痛。胃弱噯酸。

浮虛偏頭耳頰痛。

手太陽經虛,苦偏頭痛,耳頰痛。

浮弦疝痛滑多蟲。

《訣》云:「急則腸中痛不通是也。浮弦而滑,主疝痛,食蟲甚多。如面生有白點者,必有血龜。」

浮緊而滑為淋閉。

浮緊而滑為淋,或二便閉澀。

浮洪膈脇滿難通。

「胸連脇滿」,痰熱盛也。

浮長風眩成癲癇。

浮大而長,為風眩癲癇。

浮實面赤熱生風。

浮實面赤如騂。熱則生風。《訣》云。「大實由來面赤風。燥痛面色與心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