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1 (1700-1725).djvu/29

此页尚未校对

勞神役慮愛傷心,虛濇之中仔細尋。」

血虛神耗。

勞役陰陽每傷腎,須因脈緊看來因。

房勞傷精。

房帷任意傷心絡,微濇之中細忖度。

精枯也。

疲劇筋痛要傷肝,仔細思量脈弦弱。

筋痛則動脈弦弱帶數。

「飢則緩弦」脾受傷。

胃氣虛也。

若還滑實飽無疑。

脾氣滯也。

叫呼傷氣須損肺,燥弱脈中豈能避。

氣耗也。

不內外因乃如是,氣口《人迎》皆無與。

各脈不與二脈相應。

氣口人迎若俱緊,夾食傷寒兼理治。

內傷外感,分多少治之。

氣口人迎若過盛,內關外格詳《經》義。

經云:「人迎一盛則躁在手足少陽,二盛躁在手足太陽,三盛躁在手足陽明。一盛者,人迎大於氣口一倍也,四倍則陽盛已極,故格則吐逆而食不得入。三陽兼手足而言,或入手經,或入足經,下三陰倣此。又氣口一盛則躁在手足厥陰,二盛躁在手足少陰,三盛躁在手足太陰,四倍則陰盛已極,故關則不得小便。」若人迎氣口俱盛,四倍已上,盛極衰至必死。抑論關格二證也,然氣口人迎俱盛,則吐逆不便交作,故丹溪總之曰:關格,但以兩寸過盛推之,則尺脈一盛病在手足厥陰,二盛病在手足太陰,三盛病在手足少陰。《傳》曰:尺部一盛瀉足少陽,補足厥陰,二盛瀉足太陰,補足少陰,三盛瀉足陽明,補足太陰四盛。則三陽已極。當峻補其陰。一至寸而反之。亦推廣經義也。

先賢又恐病流傳,取諸《雜脈》乃全備。

此丹溪示人《活法》,病有傳變,如傷寒緊不在腎,傷怒濡不在肝,流傳別經,故取各部中見脈,與人迎氣口相應者,以斷內外二因,凡二十七種脈形,隨其部位所見,但與人迎應,則為外感,與氣口應,則為內傷,其病證與諸脈主病同。

《總看三部脈法》

此即上古診法中之三法也。決虛實,斷死生,全在總看,故融會《經》意為歌,且引證實之業者,并註讀之可也。

脈會太陰決死生,寸關尺具陰陽情。

《難經》曰:「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寸口即寸關尺,五臟六腑之所始終。他如衝陽專應乎胃,太衝專應乎肝,太谿專應乎腎,豈能通乎十二經哉?故取法於寸口。然脈本生於陰陽,但陽生於尺而動於寸,陰生於寸而動於尺,關則陰陽相半,界二者之中,陽脈常浮而數,病在頭目胸膈;陰脈常沉而遲,病在臍腹腰腳;中脈隨時浮沉,病在腹脇胃脘。陰陽恆宜相濟,不宜偏勝。若陽一於上,而高過魚際,名曰「溢」;陰一於下,而深入尺澤,名曰「覆陽。」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乃真臟之脈,而無中脈往來以和之也。學者於此而善悟焉,則始終一寸九分之閒,週身陰陽太過不及之情見矣。

浮中沉法知遲數,逆順虛實應五行。

初持脈,見於皮膚之閒者曰浮,浮而大散者心,浮而短澀者肺,見於肌肉之下者曰沉;沉而弦長者肝,沉而濡滑者腎;不輕不重,與肌肉相得者脾。多兼乎四臟之邪,則和緩中,亦必兼乎浮沉滑濇,長短弦大,各脈皆然。如沉滑則順於左尺,逆於左寸;如浮濇,則順於右寸,逆於左關。寸口宜浮而反損小,陽虛而陰入乘之也。「或時浮滑而長,謂之陰中伏陽;尺部宜沉而反實大,陰虛而陽入乘之也。或時沉濡而短,謂之陽中伏陰。如尺本沉而又沉,謂之重陰;寸本浮而又浮,謂之重陽;寸尺俱微甚,謂之脫陽脫陰。」無非五行生尅偏全。四時五臟,各部應得與否,以為逆順虛實。浮沉遲數,歌見前。

「極煩九候并十變,無」非臟腑合流行。

九候:「上部天,足少陽膽,以候頭角;上部人,手少陽相火。三焦以候耳目;上部地,足陽明胃,以候口齒。中部天,以候肺;中部人,以候心;中部地,以候胸中之氣。下部天,以候肝;下部人,以候脾胃之氣;下部地,以候腎。」左尺外以候腎,內以候腹中。左關外以候肝,內以候膈中。右關外以候脾,內以候胃脘。右寸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關》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小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九候雖調,肌肉已脫者死。」是陰陽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