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1 (1700-1725).djvu/33

此页尚未校对

者不急,一息三至,而濡緩濇結之類也。數者頻急,一息六七至,弦緊滑大之類也。學者能以四脈為祖,先看五臟之中,何臟得之,後看三部之中,何部得之。庶乎據脈可以識證,因證可以識脈,隨人人之脈與證而立方,庶乎不致誤人也。

動靜元機《太簡明》,

脈理多端,若不憑浮沉遲數,則指下茫然。且脈有單看浮而總看沉者,有總看浮而單看沉者,遲數亦然。要之審決經絡,惟總看可憑。凡脈以得中為靜,太過而為盛之極,不及而為衰之極,俱謂之動,只取其動者治之,則經絡不雜,何其簡且明哉!

「不問在經并臟腑,有力無力要叮嚀。」

「四脈不問何部得之,有力則為風積痛熱,無力則為虛氣寒瘡」,百病無不包括。

欲識根源無別巧,只要臨時心氣清。

根源:手太陰也,胃氣也。先天之靈,非心清氣定者,不能察識。《七診法》云:「一、靜其心,存其神也。二、忘外意,無私慮也。三、勻呼吸,定其氣也。四、輕指於皮膚之間,探其腑脈浮也。五、微重指於肌肉之間,取其胃氣中也。六、沉指於筋骨之上,取其臟脈沉也。七、察病人脈息數來也。」

《傷寒脈法》

大浮數滑動陽脈。陰病見陽生可得。沉濇弦微弱屬 陰。陽病見陰終死厄。陰陽交互最元微,浮中沉法最 明白。

陰陽脈皆五者,脈從五行生也。邪在表,則見陽脈;邪在裡,則見陰脈。陰病見陽脈者生,邪自裡之表,欲汗解也。如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是也。陽病見陰脈者死。邪自表達裡,正氣虧陷,如譫語脈沉是也。《活人書》謂「雜病與傷寒脈不同」,其實同也。況傷寒中亦有雜病,雜病中亦有傷寒。傷寒雜病,脈之「陰陽,一而已矣。自《百證歌》舉其概,丹溪發其微,然後知脈當從仲景與叔和《脈經》,不當泥高暢生之脈訣也。」

《浮候》

浮脈察表之實虛。尺寸俱浮太陽表。浮而緊濇是傷 寒。浮而數者熱不小。

《傷寒》先辨人迎及傳而變,次別諸經脈。尺寸俱浮有力有神者可汗。脈遲者不可汗。

浮而緩者。是傷風。浮大有力。熱易曉。浮而長大。太陽「合」 陽明。浮而弦大少陽了。

浮而緩。宜解肌。不可發汗。

《中候》

中切陽明少陽經。尺寸俱長陽明病。浮長有力兼太 陽。

無汗宜發汗。

長大有力為熱甚。

當解肌。

長數有力熱可平。長滑實大宜通利。尺寸俱弦和少 陽。

凡弦脈,只可和解。

浮弦兼表汗乃定,弦遲弦小弦微虛。

內寒宜溫。

弦大弦長滑熱甚。

熱甚宜解。

《沉候》

沉脈察裡虛與實。尺寸沉細屬太陰,沉微少陰微緩 厥。沉遲無力陰氣深。

脈「沉微沉細沉遲,沉伏無力為無神,為陰盛而陽微,急宜生脈回陽。」

沉疾有力為熱實,養陰退陽邪不侵。

「脈沉疾、沉滑、沉實、有力為有神,為熱實,為陽盛陰微,急宜養陰退陽。」大抵沉診之法,最為緊關之要,以決陰陽冷熱,用藥生死,在於毫髮之閒,不可不仔細察之。凡脈中有力為有神可治,無力為無神難治。又嘗論傷寒脈非一端,陰陽俱緊濇,傷寒也。若前傷寒鬱熱未淨,重感於寒,則變為溫瘧,陽浮陰弱傷風也。若前傷風,蘊熱未已,重感於風,則變為風溫。陽濡陰急,當夏先傷濕而後傷暑,乃濕溫脈也;陽浮陰濡,當春先傷溫氣而後感風,乃風溫脈也。陽脈洪數,陰脈實大,溫毒脈也。當春夏感熱而又遇濕熱,兩熱相合,故溫毒發斑。陽脈濡弱,陰脈弦緊,濕溫脈也。長夏先傷濕而後傷暑,陰陽俱盛,溫瘧脈也。先傷風寒,餘熱未淨,重感於寒所致。若脈陰陽皆沉,而證似太陽者,乃冬時天暖,溫氣所犯,或同病異名,或同脈異經,病皆起於中宮濕土,與傷寒相似,不可不辨。

《雜病脈法》

以所集雜病為次。《脈訣舉要》為主。兼采正傳權輿。權度補之。附溫暑內傷。

中風脈浮滑兼痰氣。其或沉滑,勿以風治。或浮或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