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1 (1700-1725).djvu/50

此页尚未校对

《陰陽相乘相伏》

「浮取之候,兩關之前皆陽也,若見緊濇短小之類,是 陽不足而陰乘之也。沈取之候,兩關之後皆陰也,若 見洪大數滑,是陰不足而陽乘之也。陰脈之中,陽脈 間一見焉,此陰中伏陽也。陽脈之中,陰脈間一見焉, 此陽中伏陰也。陰乘陽者,必惡寒,陽乘陰者必內熱。 陰中伏陽者,期於夏;陽中伏陰者,期於冬。」以五行之 理推之,而月節可期也;

《陰絕陽絕》

夫人脣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太 倉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此 為「七衝門。」此七門者,一氣貫通,無有壅遏,壅遏則氣 閉而絕矣。寸口之動脈應之,故「寸關尺一脈貫通無 有間絕,間絕則死。寸脈為上,上不至關為陽絕;尺脈 為下,下不至關為陰絕。陽絕死於春夏,陰絕死於秋」 冬。

《脈無根有兩說》

一以尺中為根。人之有尺,猶樹之有根,水為天一之 元,先天命根也。王叔和曰:寸關雖無,尺猶不絕,如此 之流,何憂殞滅,謂其有根也。若腎脈獨敗,是無根矣。 一以沈候為根。《經》曰:「諸浮脈無根者皆死,是謂有表 無裡,是謂孤陽不生。」造化所以亙萬古而不息者,一 陰一陽,互為其根也。陰既絕矣,孤陽豈能獨存乎?二 說似乎不同。實則一致。兩尺為腎部。沈候之六脈皆 腎也。然則兩尺之無根。與沈取之無根。總之腎水絕 也。

《尺寸分經與絡》

寸部者,經脈之應也;尺部者,絡脈之應也。「寸部熱滿, 尺部寒濇,此絡氣不足,經氣有餘也,秋冬死,春夏生。 寸部寒濇,尺部熱滿,此經氣不足,絡氣有餘也,春夏 死,秋冬生。」

《一歲之中脈象不可再見》

春弦夏洪,秋濇冬石,各隨時令而見,此為平也。如春 宜弦,而得洪脈者,至夏必死;得濇脈者,至秋必死;得 石脈者,至冬必死,為真臟之氣先洩也。其象先見於 非時,當其時不能再見矣。

《脈有亢制》

經曰:「亢則害,承乃制。」此言太過之害也。亢者,過於上 而不能下也。承者,受也,亢極則反受制也。如火本尅 金,尅之太過則為亢,而金之子為水,可以制火,乘其 火虛,來復母讎,而火反受其制矣。如吳王夫差,起傾 國之兵,以與晉爭,自謂無敵,越王句踐,乘其空虛,已 入國中矣。在脈則當何如?曰:陽盛者脈必洪大,至陽 盛之極,而脈反伏匿,陽極似陰也,此《乾》之上九,「亢龍 有悔」也。陰盛者,脈必細微,至陰盛之極,而脈反躁疾, 陰極似陽也,此《坤》之上六,「龍戰於野」也。凡過極者,反 兼勝己之化也。

《老少脈異》

老者脈宜衰弱,若過旺者病也;壯者脈宜充實,若衰 弱者病也。雖然老者脈旺而非躁,此稟之厚,壽之徵 也。如其躁疾,有表無裡,此名「孤陽,死期近矣。」壯者脈 細而和緩,三部同等,此稟之靜,養之定也。若細而勁 直,前後不等,死期至矣。

《從證不從脈》

脈浮為表,治宜汗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下者焉。仲 景云:「若脈浮大,心下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 是也。脈沈為裡,治宜下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汗者 焉。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而脈沈者,麻黃附子細辛 湯微汗之是也。脈促為陽,當用葛根芩連清之。若脈 促厥冷為虛脫,非灸非溫不可。此又非促為陽盛之 脈也。脈遲為寒,當用乾薑附子溫之矣。若陽明脈遲, 不惡寒,身體濈濈汗出,則用大承氣。此又非遲為陽 寒之脈矣。四者皆從證不從脈也。世有切脈而不問 證,其失可勝言哉。

《從脈不從證》

表證汗之,此其常也。仲景曰:病發熱頭痛,脈反沈,身 體疼痛,當救其裡,用四逆湯,此從脈之沈也。裡證下 之,此其常也。日晡發熱者,屬陽明;脈浮虛者,宜發汗, 用桂枝湯,此從脈之浮也。結胸證俱當以大小陷胸 下之矣。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是宜從脈而治 其表也;身疼痛者,當以桂枝麻黃解之矣。然尺中遲 者不可汗。以營血不足故也。是宜從脈而調其營矣。 此皆從脈不從證也。世有問證而忽脈者。得非仲景 之罪人乎。

《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

「此岐伯欲人融通脈理,不可一途而取也。七診者,獨 大、獨小、獨遲、獨疾、獨寒、獨熱、獨陷下也,此皆惡脈。今 論其不死者,如少陽之至乍大乍小,陽明之至浮大 而短,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太陰之至緊大而長,少陰 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沈短而數,是皆旺脈也。又 如南政之歲,三陰司天,則寸不應,三陰在泉,則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