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1 (1700-1725).djvu/59

此页尚未校对

今浮而濇,為腎不足,不能上榮於耳,則耳聾矣。沈濇 主腰痛,蓋腎附脊而外候於腰,腰得腎之精氣內滋 而能轉搖。今沈而濇,為腎不足,不能內滋於腰,則腰 痛矣。左尺後之下至,此腹中小腸膀胱之所候也。浮 濇主足膝冷麻,蓋腹,下焦之位也。陽氣不足,不能外 溫足膝,故足膝為之冷麻矣。沈濇,男主遺精,女主帶 下,腹中水精之經也。陽氣不足,不能內固前陰,故精 帶而滑下矣。右尺後之下至,此腹中大腸之所候也。 浮濇與左同斷,沈濇主大便難。腹中為大腸之原也, 大腸本多氣多血之經,今沈而濇為大腸,氣血不足, 則氣滯血燥而大便難矣。左關前之上至以候肝,浮 濇則主肝血不能上榮而目昏。沈濇則主肝氣內鬱 而脅脹。左關後之下至以候鬲,浮濇則主中宮「之濕 滲入囊中,故睪丸偏大,兼急而為痛。沈濇則主中焦 之氣不能榮精於心肺,故滯於膈為脹甚為痛也。」右 關前之上,至,浮濇主惡吐,沈濇主少食,此候胃陽以 司納受者也。右關後之下,至浮濇主四肢惡寒,沈濇 主飲食難化,此候脾陰以司運化者也。右寸前之上 至所以候肺,浮濇主頭痛,肺輸氣之臟也,其氣宜充 而不宜減,今浮兼濇,為肺之氣不足,不能上充於頭, 故頭無所滋稟而為虛痛耳。沈濇主痰滯。肺通氣之 臟也,其氣宜利而不宜滯,今沈兼濇,為肺之氣不利, 滯而為痰,或由痰遏肺竅而為咳嗽耳。右寸後之下 至,所以候胸中浮濇,兩膺刺痛,「兩膺」俱胸之旁也。今 沈兼濇,為胸中「之氣不足,不能外充兩膺,故兩膺氣 滯而刺痛耳。」「沈濇主短氣,胸為上焦氣之原也。今沈 兼濇,為胸中之氣不足,不能給肺之輸送,故氣短而 不相續耳。夫心候諸左寸前之上至浮濇主頭眩,以 心血不能外榮於頭,故火因之扇動而頭眩耳。沈濇 主虛汗,以心血不足,則火因之內蒸而為汗耳。」膻中 候諸左寸後之下至浮濇,主兩臑惡寒。臑乃膻中手 厥陰經過之分也。外經氣不足,則腠理失衛,邪因外 襲,故近臑之處惡寒耳。沈濇主驚,膻中宗氣之藏也, 膻中之氣不足,則火耗心血,神不內守,故驚悸而不 寧耳。此舉濇脈以見例,餘可類推矣。

《診候有三》

上古診法有三者:「其一,診十二經動脈,分天地人三 部九候,以調虛實;其二,以喉旁人迎與手寸口參診, 取四時若引繩,大小齊等曰平,偏盛曰病;其三,獨取 氣口,分寸關尺外內,以候臟腑吉凶。」今廢其二,惟氣 口之診行於世,而且失其真噫,可勝惜哉。

《龐安常脈論》

察脈之要,莫急於人迎寸口,是二脈相應,如兩引繩, 陰陽均,則繩之大小等。凡平人之脈,人迎大於春夏, 寸口大於秋冬。何謂人迎?喉旁取之,《內經》所謂別於 陽者也。越人不盡取諸穴之脈,但取手太陰之行度, 魚際後一寸九分,以配陰陽之數,而得關格之脈。然 不先求喉手引繩之義,則昧尺寸陰陽關格之所起, 寸口倍於尺,則上魚而為溢,故言溢者,寸倍尺極矣。 溢之脈,一名外關,一名內格,一名陰乘之脈。曰外關 者,自關以上外脈也,陰拒陽而出,故曰外格。陰主於 寸,動於尺,今自關已上,溢於魚際,而關以後脈伏行, 是為陰壯乘陽而陽竭,陽竭則死,脈有是者死矣。此 所謂寸口四倍於人迎,為關陰之脈者也。關已後,脈 當一寸而沈過者,謂尺中倍寸口,至三倍則入寸而 為覆,故言寸者,尺倍寸極矣。覆之脈,一名內關,一名 外格,一名陽乘之脈。內關者,關已下內脈也;外格者, 陽拒陰而內入也。陽生於陰,尺動於寸,今自關已下 覆入尺澤,而關以下脈伏行,則為陽亢乘陰,而陰竭 亦死,脈有是者死矣。此所謂人迎四倍於寸口,為格 陽之脈也。《經》曰:「人迎與寸口皆盛,過四倍則為關格。 關格之脈羸,不能極天地之精氣而死。」所謂關格者, 覆溢是也。雖然,獨覆獨溢,則補瀉以生之。尺部一盛 瀉足少陽,補足厥陰;二盛瀉足太陰,補足少陰;三盛 瀉足陽明,補足太陰。皆二瀉而一補之,四盛則三極 導之以鍼,當盡取少陽、太陰、陽明之穴。脈弱者,取三 陽於足;脈數者,取於手少陽,二當補於陰,一至寸而 反之。脈有九候者,寓浮中沈於寸、關、尺也。越人不取 十二經之穴,直以二經配合於手太陰行度,自尺至 寸九分之位,復分三部,部中有浮中沈,以配天地人 也。又曰:「中風木,傷寒,金濕水熱火溫病起」於濕,濕則 土病,土病而諸臟受害,其本生於金木水火四臟之 變也。陽浮陰微為風濕,陽數陰實為溫毒,陽濡陰急 為濕溫,陰陽俱盛為溫瘧。其治也,風濕取足厥陰木, 手少陽火,溫毒專取少陰火,傷寒取手太陰金、手少 陰火,濕溫取足少陰水。鄉人皆謂我能於傷寒,我察 傷寒與四溫變證,辯其疑似而不可亂也。故定陰陽 於喉手,配覆溢於寸尺,寓九候於浮沈,分四溫於傷 寒。此皆扁鵲略開其端,而余參以《內經》諸書,可究而 得其說。審而用之,順而治之,病不得逃焉。

《脈有七診九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