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1 (1700-1725).djvu/60

此页尚未校对

七診者,診宜平旦,一也;陰氣未動,二也;陽氣未散,三 也;飲食未進,四也;經脈未盛,五也;絡脈調勻,六也;氣 血未亂,七也;故乃可診有過之脈也。九候者,三部各 有浮中沈三候,三三為九候也。浮以候表,頭面皮毛 汗湊之屬也;沈以候裏,臟腑二便骨髓之屬也。中者, 無過不及,非表非裏,而無疾之可議,《中庸》所謂「天下 之正道」者也。反此者病。

《神門命門人迎辯》

《經脈別論篇》曰:「食入於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 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 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 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又曰:「氣口者,亦太陰也。是以 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蓋以氣口 包括五臟六腑之總名也。此氣口之所為寸口,而人 迎、命門、神門之脈,又各有其經也。氣口成寸之位,烏 可以容三脈之紊,而三脈自有本位,豈可以容牽合 也哉!《脈要精微篇》有尺而附上,上附上之分,自是三 部,寸關尺之議,本於此也。《脈經》謂左手關前一分為 人迎,誤也。愚常考之《內經》人迎診候,乃是陽明胃脈, 位在結喉兩旁動脈是也。《靈樞》·五色篇曰:「人迎盛堅 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綱目》釋謂:氣口脈在 兩手掌後,手太陰之脈也。人迎脈在結喉兩旁,足陽 明之脈也。蓋謂胃為六腑之源,故與氣口配診,以知 疾病之端。龐安常論之詳矣,茲不復贅。考之神門脈, 《內經》有曰:「神門絕,死不治。」神門為手少陰心經之動 脈穴,在掌後側寸之分,與大淵相對。《脈經》謂兩手尺 前為神門,誤也。又以右尺為命門。亦嘗考之,命門在 督脈十四椎下陷中,兩腎之間,與臍相對,固為真元 之根本,性命之所關。腎雖屬水,而實有相火寓於其 中。太極所謂「動者靜之基」,則是靜而生水者,本也;動 而挾火者,標也。虞天民謂:命門象門中棖闑,司開闔 之象,「惟其靜而涵養乎一陰之真水,動而開鼓舞乎 龍雷之相火,水為常而火為變也。」可謂深得命門相 火之旨者矣。王氏牽合以配三焦之過,而遂失其大 經,弊延後世,無復覺焉。予自業醫,問師心穀汪先生, 首以此語,初尚未知深契,沉潛於茲二十餘年,方有 定見,淵乎至哉!《經義》昭然,但學者不加察耳。傳弊日 久。乘訛弗覺。今驟語之而不入也。故著《脈訣辯妄》以 救之。惟其釐革故習。以沭新盤。端有仗於同志君子。

《統屬診法候病》

候病所在,逐部診視,合位應時,耎滑者吉。

合位,如肺應皮毛,心應血脈,脾應肌肉,肝筋腎骨之類是也。應時,如春弦、夏鉤、秋毛、冬石,四季耎滑是也。耎滑如《經》云:「脈弱以滑,是有胃氣也。」

病脈反之,大小獨異,上下之至,異同候分,統屬為式。 六部脈屬五臟,應乎五行之氣,氣同則合,上達惟水, 下趨氣異俱有陰陽升降之義。

如「左寸主心屬火,氣同則合上炎」,氣異則分陰陽。右寸主肺屬金,氣同則合上光,氣異則分明暗。左關主肝屬木,氣同則合上達,氣異則分春秋。右關主脾屬土,氣同則合上升,氣異則分寒溫。「兩尺主腎屬水,氣同則合下流」,氣異則分溢覆。

故脈前後狀同,統候兼主其一。寸關病在前候,兩尺 病在後取。

如「左寸」前以候心,後候膻中。「右寸」前以候肺,後候胸中。「左關」前候肝膽,後以候膈;「右關前以候胃,後候脾宮。」「兩尺前以候腎,後候腹中」之類是也。

前後之狀,異者屬候。岐之為二,上至病在前候,下至 病在後位。前後互現和乖乖,病和平。前後同中有異, 異者病擬。

如上下至俱弦,或弦兼濇,則取兼濇之候為病也。

前後強弱相同,尤者之候病及前陽後陰候病。陰降 陽升,前溢後覆。出部升降倣此。洪細長短,濡芤滑濇, 統中未詳,屬相出入,統屬兼審,浮沈虛實。浮表經脈, 皮毛腠理,四肢百節,頭面背膂;沈裏口舌,咽喉骨髓, 五臟六腑,大便小水,兩旁外內,亦分。表裏侵外身熱, 侵內積滯。

《經》云:「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是已。

「虛為不足,癢痳瀉痿;實為有餘,脹壅痛祕。統,常屬變 法,稽《經旨》,附以《管窺》」,條陳大意。

《統候》

浮以候表,諸陽之位。浮實為邪,浮虛少氣。浮盛按衰, 裏虛表實。浮有按無,無根之喻。平人壽夭,患者不起。 心肺浮盛,風寒外鬱。左關脈浮,腹脹溲澀。右關脈浮, 胃虛停食。肝腎并浮,則為風水。

其脈自沈。外證腹滿不喘。曰「石水。」

沈以候裏,諸陰之位。沈實為積,沈虛少氣。寸沈氣鬱, 尺沈本位。喘嗽肺浮,轉陷不吉。肝腎并沈,則為石水。

寸口脈沈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