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1 (1700-1725).djvu/79

此页尚未校对

吳中羅益、滄洲呂復,皆承東垣之餘緒;武林羅知悌、 丹谿朱彥修,各挹完素之流風。又若台之朱佐、越之 滑壽,咸有著述。其於《太素》,北則孫武清,南則陶彭澤、 趙石亭,皆以《太素》為時所崇重者,俱未有書編入,用 光則私淑諸人者也。嗟乎!自有《內經》以來,醫書之藏, 愈久愈備愈繁,可以汗牛充棟,亦不為不多矣。若夫 歷代名醫,今但舉其最言之。至於炮製,則宗雷公之 法也。逮我聖朝,則奇效良方,《銅人腧穴鍼灸書》,迺工 部尚書許公紳、院使方賢、臨江楊文翰等所集刊者, 王慈谿《本草集要》,陶節庵《傷寒論》,皆足以為醫家後 學之準繩也。於乎!醫之有《內經》,猶儒道之六經,無所 不備。後賢著述名醫諸說,纂集刪定漢、唐、宋、元,及仲 景、東垣、河間、丹谿四子之說,可謂醫書之全備,猶學、 《庸》《語》《孟》,為六經之階梯,不可缺者也。故曰:「外感法仲」 景,內傷法東垣,熱病用河間,雜病用丹谿,貴賤壽夭 法太素。思濟堂曰:「《素問》論病之因,《本草》著藥之性,《脉 訣》詳證之源,運氣法天之候,《太素》詳命之吉凶,一以 貫之,歸之於《內經》,斯為醫道之大成矣。」是為說。

《一日流注十二經絡直訣》

呼為陽而應天,呼出心與肺;吸為陰而應地,吸入腎 與肝。立相六千七百五十息是陰,六千七百五十息 是陽,呼為陽,吸為陰也。榮衛相隨,各行二十五度,六 千七百五十周,於身漏水下百刻,凡人晝夜一萬三 千五百息。《扁鵲》云:「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沖氣也 夫且五行之氣,始自中原,播於諸脉, 《三焦經》手少陽,起於小指次指之端。循手表腕。至目 銳眥。

子時注膽。 《膽經》足少陽。起於目銳眥。入大指岐骨 內。出於端。

丑時注肝。 肝經足厥陰。起於足大指聚毛之際,上 循足跗上廉。上入肺中。

寅時注肺。 肺經手太陰。起於中焦。下絡大腸。其支 者。從腕後直出手次指內廉。出其端。

卯時注大腸。 大腸經手陽明。起於手大指次指之 端內側。循指上廉。其支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 上挾鼻孔。

辰時注胃。 胃經足陽明。起於鼻交頞中。下循鼻外。 入上齒中。其支者。入大指間。出其端。

巳時注脾。 脾經足太陰。起於足大指之端。循指內 側白肉際。其支者。從胃上膈。

午時注心, 《心經》手少陰,起於心中,入掌內,循小指 出其端。

未時注小腸。 《小腸經》手太陽起於小指之端。循手 外側上腕。其支者。入耳中。別頰上抵鼻。至目內眥。斜 絡於顴。

申時注膀胱。 《膀胱經》足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 巔上。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循京骨至小指外側。 酉時注腎。 《腎經》足少陰,起於足小指之下,斜趣足 心。其支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注胸中。

戌時。注心包絡。 心包絡經。手厥陰。起於胸中。出屬 心包。下膈。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亥時注三焦, 復於手太陰肺經,上合天鷄鳴,下合 地潮水,其氣與天地同流,加一至則熱,減一至則寒。 古人定吉凶,處百病,決死生,功名貴賤,俱候此而已。 《黃帝內經》云:「凡人兩手足,皆有三陰脉、三陽脉,以合 為十二經脉也。」手之三陰,從臟走至手;手之三陽,從 手走至頭;足之三陽,從頭下走至足;足之三陰,從足 上走入腹,絡脉傳注,周流不息。故「經脉」者,行血氣,通 陰陽,以榮於身者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 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 陽少陰,少陰注手厥陰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 陰復還注手太陰。其氣常以平旦為紀,以漏水下百 刻,晝夜行流,與天同度,終而復始也。

《診脉要法說》

凡診《太素》脉,必五更天明方脉,以斷有准。倉卒據難,血氣未定,心亂不准也。

凡診脉之法,先要定得三部位分明白,又要曉得十 二經絡、五臟六腑,及五臟配合五行四時生尅之理; 又要知得脉之息數,分明別浮、沈、遲、數、滑澀,及諸脉 陰陽主病之原也。何謂三部?謂人兩手俱有寸、關、尺 也。凡診脉,先以中指揣摩掌後有小高骨,就是關脉。 然後下前後二指,關前至魚際,得同身之一寸,故名 為寸口為陽。關後至尺澤穴,得同身之一尺,故名為 尺部為陰。又寸脉六分,其上三分,入於寸內,是陽得 寸內九分,為陽數九也。尺內七分,關下三分,入於尺 內,是陰得尺內一寸,陰數十也,終始一寸九分此也。 又長人脉長,當疏排指;短人脉短,當密排指。人瘦小 則輕取之,人肥大則重取之。性急人脉急,性緩人脉 緩。又有反關脉在三部之後或臂側,若過寸口上至 魚際者,名曰「魚際脉。」有左大右小者,有左小右大者, 有人兩手清微如無脉者,此陰脉主貴。有兩手俱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