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1 (1700-1725).djvu/8

此页尚未校对

洪脈來盛去衰,頗有微旨。大抵洪脈只是根腳闊大, 卻非堅硬。若使大而堅硬,則為實脈,而非洪脈矣。《內 經》謂「大則病進」,亦以其氣方張也。黃帝問曰:「夏脈如 鉤,何如而鉤?」岐伯曰:更脈心也,南方火也,萬物所以 盛長也,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黃帝》曰:何 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 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 身熱而膚痛,為浸淫;不及則令人心煩,上見欬嗽,下 為氣泄。」王叔和云:「夏脈洪大而」散,名曰平脈。反得沉 濡而滑者,是腎之乘心,水之尅火,為賊邪,死不治。反 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心,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 愈。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心,母之歸子,為虛邪, 雖病易治。反得浮濇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陵火, 為微邪,雖病即瘥。凡失血下痢、久嗽、久病之人,俱忌 洪《脈。經》曰:形瘦「脈大多氣者死。」可見形證不與脈相 合者。均非吉兆。

《微脈》

《體象》 微脈極細,而又極軟,似有若無,欲絕非絕。 主病: 微脈糢糊,氣血大衰。左寸驚怯,右寸氣促;左 關寒攣,右關胃冷。左尺得微,髓竭精枯;右尺得微,陽 衰命絕。

按:微之為言無也,其象極細極軟,古人以塵與微並 稱,便可想見其細軟之極矣。仲景曰:「瞥瞥如羹上肥」, 狀其軟而無力也;「縈紫如蜘蛛絲」,狀其細而難見也。 所以古人有言曰:「似有若無,欲絕非絕。」惟斯八字,可 為微脈傳神。若醫者心神浮越,未能虛靜,而卒然持 之,竟不可得而見也。世俗未察微脈之義,每見脈之 細者,輒以「微細」二字並稱,是何其言之不審耶?輕取 之而如無,故曰陽氣衰;重按之而欲絕,故曰陰氣竭。 長病得之,多不可救者,謂正氣將次滅絕也。卒病得 之,猶或可生者,謂邪氣不至深重也。李時珍曰:微主 久虛血弱之病。陽微則惡寒,陰微則發熱,自非峻補, 難可回春。高陽生曰:虛中日久為崩「帶。漏下多時骨 髓枯。」尚未足以該微之主病也。按筭數以十微為一。 忽由是推之。則微之渺小難見。蓋可知矣。

《細脈》

體象 細直而軟,纍纍縈縈,狀如絲線。較顯於微 主病。 細主氣衰,諸虛勞損。細居左寸,怔忡不寐。細 居右寸,嘔吐氣怯。細入左關,肝陰枯竭。細入右關,胃 虛脹滿。左尺若細,泄痢遺精。右尺若細,下元冷憊。 按細之為義,小也,細也,狀如絲也。微脈則模糊而難 見,細脈則顯明而易見。故細比於微,稍稍較大也。《偽 訣》乃云:極細,則是微脈,而非細脈矣。王啟元曰:「狀如 莠蓬,善摩其柔細之態也。」王叔和《脈經》云:「細而血少 氣衰,有此證則順,無此證則逆。」故吐利失血,得沉細 者生。憂勞過度之人,脈亦多細,為自戕其氣血也。春 夏之令,少壯之人,俱忌細脈,謂其不與時合,不與形 合也。秋冬之際,老弱之人,不在禁忌之例。大抵細脈、 微脈,俱為陽氣衰殘之候。《內經》曰:「氣主煦之。」非行溫 補,何以復其散失之元乎?嘗見虛損之人,脈已細而 身常熱,醫者不究其原,而以涼劑投之,何異於惡醉 而強酒,遂使真陽散敗,飲食不進,上嘔下泄,是速之 使斃耳。《素問》云:「壯火食氣,少火生氣。」人非少火,無以 運行三焦,熟腐五穀未徹乎!此者,安足以操司命之 權哉。然虛勞之脈細數不可並見。並見者必死。細則 氣衰,數則血敗。氣血交窮,短期將至。雖和緩投治,亦 無回生之日矣。

《濡脈》陰中之陽

體象。 「濡脈細軟,見於浮分,舉之乃見,按之即空, 主病。 濡脈主陰,髓竭精傷。左寸見濡,健忘驚悸。右 寸見濡,腠虛自汗。左關逢之,血不營筋。右關逢之,脾 虛濕侵。左尺得濡,精血枯損。右尺得之,火敗命乖。」 按濡之為名,即軟之義也。必在浮候,見其細軟。若中 候、沉候,不可得而見也。王叔和比之「帛浮水面」,李時 珍比之「水上浮漚,皆曲狀其隨手而沒之象也。《脈經》 言:『輕手乃得,按之無有』。」《偽訣》反言「按之似有,舉還無」, 悖戾一至此耶?且按之則似有,舉之則還無,是弱脈 而非濡脈矣。濡脈之浮軟,與虛脈相類,但虛脈形大, 而濡脈形小也。濡脈之細小,與弱脈相類,但弱脈在 沉分,而濡脈在浮分也。濡脈之無根,與散脈相類,但 散脈從浮大而漸至於沉絕,濡脈從浮小而漸至於 不見也。從大而至無者,為全凶之象;從小而至無者, 為吉凶相半之象也。浮主氣分,浮舉之而可得,氣猶 未敗;沉主血分,沉按之而全無,血已傷殘。在久病老 年之人見之,尚未至於必絕,為其脈與證合也。若平 人及少壯並暴病之人見之,名為「無根之脈」,去死不 遠矣。

《弱脈》

體象。 弱脈細小,見於沉分,舉之則無,按之乃得。 主病。 弱為陽陷,真氣衰竭。左寸心虛,驚悸健忘。右 寸肺虛,自汗短氣。左關木枯,必苦攣急。右關土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