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2 (1700-1725).djvu/101

此页尚未校对

肢滿閉,淋溲便難,轉筋,腹中急痛,此所不勝乘之也。 以柴胡為君,防風、芍藥、肉桂為臣,羌活、獨活、豬苓、澤 瀉、藁本、川芎、細辛、蔓荊、白芷、石膏、黃蘗、知母、滑石為 佐,升麻為使也。

肺金受邪,由脾胃虛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也。故 咳嗽氣短,氣上皮毛,不能禦寒,精神少而渴,情慘慘 而不樂,皆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是體有餘而用不足 也。以人參為君,橘皮、青皮、黃芪為臣,白朮、白芍藥、桂 枝、桑白皮、甘草、木香、檳榔、五味子為佐,桔梗為引用 也。

腎水反來侮土,所勝者妄行也。作涎及清涕,唾多溺 多而惡寒者是也。土火復之,而二脈為邪,則足不任 身,足下痛不能踐地,骨乏無力,喜睡,兩丸冷,腹陰陰 而痛,妄聞妄見,腰脊背胛皆痛。以乾薑為君,白朮、川 烏頭為臣,蒼朮、茯苓、豬苓為佐,澤瀉為使,少佐以炮 附子、肉桂。

夫飲食入胃,陽氣上行,津液與氣,入于心,貫于肺,充 實皮毛,散于百脈。脾稟氣于胃,而澆灌四旁,榮養氣 血者也。今飲食損胃,勞倦傷脾,脾胃虛則火邪乘之 而生大熱,當先于心分補脾之源。蓋土生于火,兼于 脾胃中瀉火,主生化之源。足陽明為十二經之海,主 經營之氣,諸經皆稟之。言陽明厥陰,與何經相併而 為病,酌中以用藥,如權之在衡,在兩則有在兩之中, 在斤則有在斤之中也。所以言此者,發明脾胃之病, 不可一例而推之,不可一途而取之,欲人知百病皆 由脾胃衰而生也。毫釐之失,則災害立生。假如時在 長夏,于長夏之令中立方,謂正當主氣衰而客氣旺 之時也。後之處方者,當從此法,加時令藥。名曰「補脾 胃瀉陰火升陽湯。」

《肺之脾胃虛》

脾胃之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 少退,體重節痛,口苦舌乾,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 數,不嗜食,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 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升陽益胃,名之曰 「升胃益胃湯。」

《腎之脾胃虛》

凡脾胃之證,調治差誤,或妄下之,末傳寒中,復遇時 寒,則四肢厥逆,而心胃絞痛,冷汗出。《舉痛論》云:寒氣 客于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 不知人,氣復則生矣。夫六氣之勝,皆能為病,惟寒毒 最重,陰主殺故也。聖人以辛熱散之,復其陽氣,故曰: 寒邪客之,得炅則痛立止,此之謂也。神聖復氣湯主 之。

《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

古之至人,窮于陰陽之化,究乎生死之際,所著《內經》, 悉言「人以胃氣為本。」蓋人受水穀之氣以生,所謂清 氣、榮氣、衛氣、春升之氣,皆胃氣之別稱也。夫胃為水 穀之海,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 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 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若飲食失節,寒溫 「不適,則脾胃乃傷。喜怒憂恐,勞役過度,而損耗元氣。 既脾胃虛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 起于下焦,其系繫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 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能兩立,一勝 則一負。脾胃氣虛,則下流于腎肝,陰火得以乘其土 位。故脾胃之證,始得之,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 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蓋 陰火上衝,則氣高而喘,身煩熱,為頭痛,為渴,而脈洪 大。脾胃之氣下流,使穀氣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 行,則無陽以護其榮衛,不任風寒,乃生寒熱,此皆脾 胃之氣不足所致也。然而與外感風寒所得之證,頗 同而實異。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 傷外為有餘,有餘者瀉之;傷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 汗之、下之、吐之、尅之,皆瀉也;溫之、和之、調之、養之,皆 補也。內傷不足之病,苟誤認作外感有餘之病,而反 瀉之,則虛其虛也。《難經》云:「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 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然則奈何?曰:惟當以甘溫之 劑補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矣。《經》曰:「勞者 溫之,損者溫之。」蓋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損其 脾胃耳。

《脾胃虛弱隨時為病隨病制方》

「夫脾胃虛弱,必上焦之氣不足,遇夏天氣熱盛,損傷 元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精神不足,兩腳痿軟,遇早 晚寒厥,日高之後,陽氣將旺,復熱如火,乃陰陽氣血 俱不足,故或熱厥而陰虛,或寒厥而氣虛,口不知味, 目中溜火,而視物䀮䀮無所見,小便頻數,大便難而 結祕,胃脘當心而痛,兩脅痛,或急縮臍下周圍,如繩」 束之急,甚則如刀刺,腹難舒伸,胸中閉塞,時顯嘔噦, 或有痰嗽,口沃白沫,舌強腰背胛眼皆痛,頭痛時作, 食不下,或食入即飽,全不思食,自汗尤甚。若陰氣覆 在皮毛之上,皆天氣之熱助本病也,乃庚大腸、辛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