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2 (1700-1725).djvu/102

此页尚未校对

金,為熱所乘而作,當先助元氣,理治庚辛之不足,黃 芪人參湯主之。

《脾胃虛不可妄用吐藥論》

「《六元正紀大論》云:『木鬱則達之』」者,蓋木性當動蕩軒 舉,是其本體,今乃鬱于地中,無所施為,即是風失其 性。人身有木鬱之證者,當開通之,乃可用吐法以助 風木,是木鬱則達之之義也。又說:木鬱達之者,蓋謂 木初失其性,鬱于地中,今既開發,行于天上,是發而 不鬱也,是木復其性也,有餘也。有餘則兼其所勝,脾 土受邪,見之于木鬱達之條下,不止此一驗也。又厥 陰司天,亦風木旺也,厥陰之勝,亦風木旺也,俱是脾 胃受邪,見于上條,其說一同。或者不悟「木鬱達之」四 字之義,反作木鬱治之,重實其實,脾胃又受木制,又 復其木,正謂補有餘而損不足也。既脾胃之氣先已 不足,豈不因此而重絕乎?再明胸中窒塞,當吐氣口 三倍大于人迎,是食傷太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 人當吐,不吐則死。以其下部無脈,知其木鬱在下也。 塞遏不行,而肝氣下絕矣。兼肺金主塞而不降,為物 所隔,金能尅木,肝木受邪,食塞胸咽,故曰:「在下者,因 而越之。」《仲景》云:「實煩以瓜蔕散吐之。」如經汗下,謂之 虛煩,又名懊憹,煩躁不得眠,知其木鬱也,以梔子豉 湯吐之。昧者將膈咽不通,上支兩脅腹脹,胃虛不足, 乃濁氣在上,則生䐜脹之病,吐之況胃虛必怒,風木 已來,乘凌胃中,《內經》以鐵落鎮墜之,豈可反吐助其 風木之邪?不主吐而吐,其差舛如天地之懸隔,大抵 胸中窒塞,煩悶不止者,宜吐之耳。

《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

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而生之精氣也,非胃氣不能 滋之。胃氣者,穀氣也,榮氣也,運氣也,生氣也,清氣也, 衛氣也,陽氣也。又天氣、地氣、人氣,乃三焦之氣,分而 言之則異,其實一也,不當作異名異論而觀之。飲食 勞役所傷,自汗小便數,陰火乘土位,清氣不生,陽道 不行,乃陰血伏火,況陽明胃土,右燥左熱,故化燥火 而津液不能停,且小便與汗皆亡津液,津液至中宮, 變化為血也。脈者血之腑也,血亡則七神何依?百脈 皆從此中變來也。人之百病,莫大于中風,有汗則風 邪客之,無汗則陽氣固密,腠理閉拒,諸邪不能傷也。 或曰:「《經》言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又脾 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又五臟不和,則九 竅不通;又頭痛耳鳴,九竅不通,利腸胃之所生也。請 析而解之?」答曰:「夫脾者,陰土也,至陰之氣,主靜而不 動;胃者,陽土也,主動而不息。陽氣在于地下,乃能生 化萬物,故五運在上,六氣在下。其脾長一尺,掩太倉。 太倉者,胃之上口也。脾受胃稟,乃能熏蒸腐熟五穀 者也。胃者,十二經之源,水穀之海也。平則萬化安,病 則萬化危。」五臟之氣,上通九竅,五臟稟受,氣干六腑, 六腑受氣于胃。六腑者,在天為風寒暑濕燥火,此無 形之氣也。胃氣和平,榮氣上升,始生溫熱。溫熱者,春 夏也,行陽二十五度,六陽升散之極,下而生陰,陰降 則下行為秋冬,行陰道為寒涼也。胃既受病,不能滋 養,故六腑之氣已絕,致陽道不行,陰火上行,五臟之 氣,各受一腑之化,乃能滋養皮膚血脈筋骨,故言五 臟之氣已絕于外,是六腑生氣先絕,五臟無所稟受, 而氣後絕矣。肺本收下,又主五氣,氣絕則下流與脾 土疊于下焦,故曰重強。胃氣既病則下溜。《經》云:「濕從 下受之。」脾為至陰,本乎地也。有形之土,下填九竅之 源,使不能上通于天,故曰:「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胃 者,行清氣而上,即地之陽氣也。積陽成天曰清陽,出 上竅曰清陽,實四肢曰清陽,發腠理者也。脾胃既為 陰火所乘,穀氣閉塞而下流,即清氣不升,九竅為之 不利。胃之一腑病,則十二經元氣皆不足也。氣少則 津液不行,津液不行則血虧,故筋骨皮肉血脈皆弱, 是氣血俱羸弱矣。勞役動作,飲食饑飽,可不慎乎?凡 有此病者,雖不變易他疾,已損其天年,更加之鍼灸 用藥差悮欲不夭枉,得乎。

《脾胃虛臟腑經絡皆無所受氣而俱病論》

「夫脾胃虛則濕土之氣溜于臍下,腎與膀胱受邪,膀 胱主寒,腎為陰火,二者俱弱,潤澤之氣不行。大腸者, 庚也,燥氣也,主津;小腸者,丙也,熱氣也,主液。此皆屬 胃,胃虛則無所受氣而亦虛,津液不濡,睡覺口燥咽 乾,而皮毛不澤也。甲,膽風也,溫也,主生化周身之血 氣;丙,小腸,熱也,主長養周身之陽氣。亦皆稟氣于胃」, 則能浮散也。升,發也。胃發則膽及小腸溫熱生長之 氣俱不足,伏留于有形血脈之中,為熱病,為中風,其 為病不可勝紀。青黃赤白黑,五腑皆滯。三焦者,乃下 焦元氣生發之根蔕,為火乘之,是六腑之氣俱衰也。 腑者府庫之府,包含五臟及形質之物而藏焉。且六 腑之氣,外無所主,內有所受,感天之風氣而生甲,膽 感暑氣而生丙,小腸感濕化而生戊,胃感燥氣而生 庚,大腸感寒氣而生壬,膀胱感天一之氣而生三焦, 此實父氣無形也。風寒、暑熱燥火,乃溫熱寒涼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