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2 (1700-1725).djvu/105

此页尚未校对

熱於脾,脾虛不能制水而受病,久為虛損。腸癖除而氣不禁止者死。吐瀉轉筋,緣飲食傷風,木乘土也。

《血瘕癥》。而臥立皆倦。

血瘀則為瘕癥。令人強立嗜臥。或不臥。

手足冷而痰飲。宜分。

凡脾胃病,手足冷而不渴者,乃冷痰壅滯,宜溫散分消。

補以參芪苓朮,

人參黃芪茯苓白朮甘草蒼朮陳皮半夏蓮肉芡實山查扁豆麥芽滑石山藥白芍乾薑大腹皮升麻柴胡枳殼之類。

瀉必巴稜、枳殼。

巴豆、三稜、枳殼、赤芍藥、葶藶、桑白皮、青皮、𪔀甲之類。

涼以梔、連、滑石。

山梔黃連羚羊角甘草白芍藥連𧄍升麻澤瀉萎蕤仙靈脾之類。

溫必香附、砂仁。

香附、砂仁、乾薑、生薑、木香、肉桂、肉豆蔻、川芎、益智仁、吳萸、丁香、藿香,胡椒、附子、良薑、紅豆蔻之類。

《豆栗藿豕》宜於病,

大豆、豕肉、栗、藿皆鹹,脾病宜食。

《飲食歌樂》養其真,

凡脾病,皆因飲食勞倦致虛,而後邪得以入之。然飲食一日不可無者,但宜調節,或歌樂鼓動脾氣,以養真元。

《李中梓醫宗必讀》

《脾為後天本論》

經曰:「治病必求於本。本之為言,根也,源也。世未有無 源之流,無根之木,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 茂,自然之經也。」故善為醫者,必責根本,而本有先天 後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腎,腎應北方之水,水為天一 之源;後天之本在脾,脾應中宮之土,土為萬物之母, 脾何以為後天之本?蓋嬰兒既生,一日不再食則饑, 七日不食則腸胃涸絕而死。《經》云:安穀則昌,絕穀則 亡,猶兵家之餉道也。餉道一絕,萬眾立散;胃氣一敗, 百藥難施。一有此身,必資穀氣。穀入於胃,灑陳於六 腑而氣至,和調於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 也。故曰:後天之本在脾。上古聖人見脾胃為後天之 本,故著脈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所以傷寒必 診太谿,以察腎氣之盛衰,必診衝陽,以察胃氣之有 無。兩脈若在他脈,可弗問也。」治後天根本,則有飲食 勞倦之分。飲食傷者,枳朮丸主之;勞倦傷者,補中益 氣湯主之。每見立齋治病,多用前方,不知者妄議其 偏。惟明於求本之說,而後可以窺立齋之微耳。王應 震曰:「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無汗不發汗,有熱莫 攻熱。喘生勿耗氣,精遺勿澀泄。明得箇中趣,方是醫 中傑。」此真《知本》之言夫!

《徐春甫古今醫統》

《治病先顧脾胃》

徐東皋曰:百凡治病,胃氣實者,攻之則去,而疾恆易 愈;胃氣虛者,攻之不去,蓋以本虛攻之,則胃氣益弱, 反不能行其藥力,而病所以自如也。非藥不能去病, 亦以王氣不行藥力故也。若峻攻之,則元氣傷而病 益甚,若不知機,攻盡元氣,則死矣。如虛熱者,服寒涼 之藥,而熱反甚,何也?《經》曰:服寒而反熱者奈何?岐伯 曰:治其王氣,是以反也。若胃氣不虛,雖有病者,不攻 自愈,故中醫用藥,亦常效焉。觀夫藜藿野人之病,常 不藥自愈可知矣。故曰:「治病不察脾胃之虛實,不足 以為太醫。」

又曰:「漢張仲景著《傷寒論》,專以外傷為法。其中顧盻 脾胃元氣之祕,世醫鮮有知之者。觀其少陽證,小柴 胡湯用人參,則防邪氣之入三陰;或恐脾胃稍虛,邪 乘而入,必用人參、甘草固脾胃以充元氣,是外傷未 嘗忘內因也。至於陽毒升麻湯、人參敗毒散、化斑湯、 黃連湯、白通湯、理中湯、炙甘草湯、橘皮湯、五味子湯」、 栝蔞根湯、建中等湯,未嘗不用參芪以治外感。可見 仲景之立方,神化莫測。或者只以外傷是其所長,而 內傷非所知也,此誠不知公者也。何今世之醫,不識 元氣之旨,惟見王綸《雜著》,戒用人參之謬說,執泥不 移,樂用苦寒攻病之標,致誤蒼生死於非命,抑何限 也?間有病家,疑信相半,兩勿之從,亦但不速其死耳。 直以因循俟其元氣自盡,終莫之救而致斃者,可謂 知乎?況斯世斯時,人物劇繁,稟氣益薄,兼之勞役名 利之場,甚至蹈水火而不知恤,躭酒色以竭其真,不 謂內傷元氣,吾弗信也。觀其雜病,稍用攻擊,而脾胃 遂傷,甚則絕穀而死者,皆可類推矣。

《趙獻可醫貫》

《發明東垣脾胃論》

人身以脾胃為主,人皆知之,而先天隱於無形者,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