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2 (1700-1725).djvu/106

此页尚未校对

世置而弗論。故余既立《先天要論》矣,復於《後天論》中, 發明東垣《脾胃論》,亦用先天無形者為主。讀《脾胃論》 者,讀至「人受水穀之氣以生」,所謂清氣、榮氣、衛氣、元 氣、穀氣、春升之氣,皆胃氣之別名,則可見矣。飲食入 胃,猶水穀在釜中,非火不熟。脾能化食,全藉少陽相 火之無形者,在下焦蒸腐,始能運化也。此時若用寒 涼之藥,飲食亦不運化矣。蓋脾胃中之火,土中之火, 《納音》所謂「爐中火養。」爐中火者,須頻加煤炭。蓋以熱 灰溫養其火,而火氣自存,一經寒水,便成死灰。將以 何者蒸腐水穀?以何者接引燈燭,舉目皆地獄光景, 可不戒哉!故《經》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正取溫養之 義也。東垣曰:岐伯云:「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 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舉痛論》云:「勞則氣耗,勞則喘且汗出,外內皆越,故氣 耗。」夫喜怒不節,起居不時,有所勞傷,皆損其氣,氣衰 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脾主四肢,故因熱無氣以 動,懶於言語,動作喘乏,表熱自汗,心煩不安。當病之 時,宜安心靜坐,以養其氣,以甘寒瀉其熱火,以酸味 收其散氣,以甘溫補其中氣。經言:「勞者溫之,損者溫 之」是也。《金匱要略》云:「平人脈大為勞,脈極虛亦為勞。」 夫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熱,春夏劇,秋冬瘥,以 黃芪建中湯治之,此亦溫之之意也。蓋人受水穀之 氣以生,所謂「清氣、榮氣、元氣、衛氣、春升之氣,皆胃氣 之別名也。」夫胃氣為水穀之海,飲食入胃,遊溢精氣, 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 常也。若飲食失節,寒溫不適,脾胃乃傷,喜怒憂恐,損 耗元氣,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火獨盛。火者陰火也, 起於下焦,元氣之賊也。壯火食氣,少火生氣。火與元 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虛則下流肝腎,名曰 「重強。」陰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證始得,則氣高而喘, 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其皮膚不任 風寒而生寒熱。蓋脾胃之氣下流,使穀氣不得升浮, 是春生之令不行,則無陽以護其榮衛,遂不任風寒 而生寒熱,此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然與外感風 寒之證頗同而實異。「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 乃傷其形。傷其外則有餘,有餘者瀉之,傷其內則不 足,不足者補之。汗之、下之、吐之、尅之之類,皆瀉也;溫 之、和之、調之、養之之類,皆補也。」內傷不足之病,苟誤 認作外感有餘之證,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實實虛 虛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然則奈何?惟當以辛甘溫劑, 補其中而升其陽則愈矣。《經》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 又曰:「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損其脾胃,今立補 中益氣湯主之。夫因饑飽勞役,損傷脾胃,或專因飲 食不調,或專因勞力過度,或饑飽之後,加之勞力,或 勞力之後加之饑飽,皆為內傷,脾胃一虛,肺氣先絕。 故用黃芪以益皮毛而閉腠理,不令自汗,損其元氣。 上喘氣短,人參以補之。心火乘脾,須炙甘草之甘,以 瀉火熱,而補脾胃中元氣。若脾胃急痛,並大虛腹中 急縮者,宜多用之。《經》曰:「急者緩之。」白朮苦甘溫除胃 中熱,利腰臍間血。胃中清氣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 引黃芪甘草甘溫之氣味上升,能補衛氣之散解而 實其表也。又緩帶脈之縮急,二味皆苦平,味之薄者, 陰中之陽,引胃中清氣升於陽道,及諸經生發之氣, 以滋春氣之和也。氣亂於胸中,為清濁相干,用去白 陳皮以理之,清升而獨自降矣。胃氣虛不能升浮,為 陰火傷其生發之氣,榮血大虧,榮氣不營,陰火熾起, 日漸熬煎,血氣日減。心主血減,則心無所養,致使心 亂而煩,故以當歸和之。如煩猶未止,加服地黃丸以 補腎水,水旺而心火自降。以手捫之而肌表熱者,表 證也,只服補中益氣湯一二服,得微汗則已,非正發 汗,乃陰陽氣和,自然汗出也。

《補脾不如補腎》

「人但知土之為地,而不知土亦水也。自天一生水,而 水之凝成處始為土,土之堅者為石」,此後天卦位。《坎》 之後繼之《艮》,《艮》為山為土,《艮》土者,先天之土,水中之 土也。土無定位,隨母寄生,隨母而補,故欲補太陰脾 上,當先補腎中少陽相火。若水穀在釜中,非釜底有 火,則穀不熟。補腎者,補腎中火也,須用八味丸。醫不 達此。而日從事於人參、白朮。非探本之術。蓋土之本 初原是水也。世謂補腎不如補脾。余謂補脾不如補 腎。

《王圻三才圖會》

《脾神》

神名「常在」,字「魂庭」,脾之狀如神鳳,主藏魂,象如覆盆, 色如縞映黃,正掩臍上,近前橫覆於胃脈出於隱白, 隱白在足大指端側白肉際,如韭葉。

《章潢圖書編》

《脾臟說》

脾土官也,掩太倉,在臍上三寸。丈夫七十,脾氣虛而 皮膚枯瘦也。脾者,肉之本意之處也。涎者,脾之液。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