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2 (1700-1725).djvu/108

此页尚未校对

飲食不消,灑淅惡寒,面色不樂者,升陽益胃湯主之。 夫濕淫於內者,脾土虛弱,不能制濕,而濕內生也。濕 流百節,故體重節痛;脾胃虛衰,不能運化精微,故口 乾無味;中氣既弱,則傳化失宜,故大便不調,小便頻 數,而飲食不消。灑淅惡寒者,濕勝也。」濕為陰邪,故「令 惡寒。面色不樂者,陽氣不伸也。」是方半夏、白朮能燥 濕,茯苓、澤瀉能滲濕,羌、獨、防、柴,能升舉清陽之氣,而 搜百節之濕;黃連苦而燥,以療濕熱;陳皮辛而溫,以 平胃氣;人參、黃芪、甘草以益胃氣;白芍藥之酸收,以 和榮氣,而協羌、防、柴、獨辛散之性耳。仲景於桂枝湯 中用芍藥,亦是和榮之意。古人用辛散。必用酸收。所 以防其峻厲。猶兵家之節制也。

「伏龍肝」者,竈中之土也。土性可以益脾,久於薪火,可 以溫中。脾胃虛弱者,藥內宜加入之。

《彭用光體仁彙編》

《脾臟藥性》

脾迺足太陰之經。

其經起自「隱白穴。在足大指端內側。終於大包穴,在淵液下三寸九肋間。」

少血多氣,己土之臟,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包容五穀,為倉廩之官。榮養四旁,斯五味所出。

其華在脣,四白,其氣通土,四季。

四白,謂脣四際白肉也。通四季,土旺於四時也。

其味甘而其色黃。

《洪範》曰:「稼穡作甘。」 黃者,中央土色也。

其聲歌而其志思。

歌,脾聲也,人聞樂則脾磨,思,所以知遠也,思甚則脾自傷。

《內藏意》而主四肢。

「脾藏意」 ,四肢乃脾之外候也。

外合肉而統五臟。

脾主肉而惡濕土。為萬物之母。脾土為五臟主。

涎為脾液。

脾熱則涎出

噦為脾病。

噦,謂噦噫,胃虛寒所生。

《開竅於口》。

口所以司納水穀

脈在右關。

沈取候脾浮取候胃

是臟也,「實則飲食消而肌肉滑澤,虛則身體瘦而四 肢不舉。臍凸肢浮,生之難;口青脣黑,死之易。」脾病極矣去 病安生,理宜調理。戒滿意之食,省爽口之味。

《痹論》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諸食物勿務於多,貴在能節,所以保沖和而遂頤養也。若貪多務飽,飫塞難消,徒積暗傷,以召疾患。蓋食物飽甚,耗氣非一。或食不下而上湧嘔吐,以耗靈源;或飲不消而作痰咯唾,以耗神水。大便頻數而洩,耗骨氣之化生;溲便滑利而濁,耗源泉之浸潤。至於精氣冷而下漏,汗淋漉而外泄,莫不由食物之過傷,滋味之太厚。如能節滿意之食,少爽口之味,常不至於飽,則食必無傷,物皆為益。糟粕變化,早晚溲便,精華按時和凝,上下津液含蓄,神藏內守,榮衛外固,邪毒不能犯,疾病無由作。故聖人立言垂教,為養生之大經也。

因飲食勞倦之災,定溫多辛少之劑。

東垣云:「大抵治飲食勞倦所得之病,乃虛勞內傷證也,當用溫平、甘多、辛少之藥治之,是其本法也。如四時見寒熱病,或將理不如法,或酒食過多,或辛熱之食作病,或寒冷之食作病,或居大寒大熱之處,當臨時制宜,暫用大寒大熱治法而取效,此從權也,不可以得效之故而久用之。」

飲食審寒熱之傷,湯藥兼補瀉之制。

凡人飲食所傷,多因脾胃虛弱,必當細間物之冷熱,看時之寒暑,而必以白朮、人參、黃芪為君,枳實、青皮、陳皮、神麯、麥糵、縮砂、草豆蔻、香附子、甘草、蓬朮、木香、半夏、茯神、厚朴、黃芩、升麻、黃連、柴胡、大黃、丁香、澤瀉,隨宜酌用,求其適中病情而已。

《氣別》寒熱溫涼。用適其宜。味必甘補苦瀉。行當熟記。

脾胃雖以甘補苦瀉,而難定以法,務要求氣之寒熱溫涼,逆從互換而補瀉之。

如白朮健脾消食,必青皮、枳實、人參;緩土和氣,須半 夏、橘紅、柴胡,除不足之熱,佐之甘草、升麻、黃芪,去有 汗之火,輔之川芎、芍藥;氣虛嘔而人參、茱茰,脾寒吐 而丁香、半夏。

物頓出謂吐;物旋出謂「嘔。」

《泄瀉》手足冷而不渴兮,附子、乾薑。霍亂吐瀉而不藥 兮,胡椒、「菉豆。」

吐瀉不能服藥,用胡椒、菉豆各四十九粒,研細,水煎服。如渴甚,新汲水調服。

脾冷而食不磨兮,參苓、草朮等陳皮,再加砂蔻;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