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2 (1700-1725).djvu/109

此页尚未校对

而飲不消兮,蒼朴、橘甘加豆蔻,更入參、苓、香附微寒 與縮砂,消食化氣,更妙安胎。沈香少溫,共藿香助土 調中,奇消水腫。破血消癥兮,三稜、蓬朮;去瘀除疼兮, 蒲黃、五靈;茴香治霍亂轉筋,共濟木瓜;烏藥辢桂;主 中焦氣滯,相扶枳殼生薑。

生薑七錢,枳殼二錢,辢桂五錢。

「心腹㽲痛兮,《元胡散》」有胡椒。

二味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酒調下。

胃脘寒疼兮,良薑炒同香附。

每一兩各炒過。每服二錢。入鹽少許。二味同炒。則不效。米飲調服。

肚實脹兮,大黃滑石朴牽牛,木香苓瀉。

《祕方》治實脹。用木香、茯苓、厚朴各一兩,大黃、澤瀉各一兩半,滑石、黑牽牛頭末各六兩,為細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腹虛膨兮參苓朴朮,橘陳砂麴糵附豆。

若虛膨,用已上十一味,加減用之,效。

大抵物滯氣傷,補益兼行乎「消導。」

凡物滯氣傷者,法當消導,補益兼行。消導必青皮、枳實、神麴、麥糵、三稜、蓬朮、砂仁、豆蔻,又以人參、白朮、蒼朮、茯苓之屬以滋之,如橘皮枳朮丸是也。

食多胃壅,推陳并貴乎和中。

所滯之物,非枳朮丸所能去者,安可泥於消導而不變乎?故備急丸、煮黃丸、感應丸、瓜蔕散推逐之,物積一去,急與和中,少進飲食,靜養待其來復。

大黃誠蕩滌之材,巴豆果推逐之劑,用宜消息,行當 仔細。

此二藥,其性猛烈,古人號為「將軍」 ,用之者量其輕重,病去即止。

抑又聞「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天以五氣食人」 者,燥氣湊肝,焦氣湊心,香氣湊脾,腥氣湊肺,腐氣湊腎也。地以五味食人者,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鹹味入腎也。

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五味入口,藏於腸胃。

五氣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彰著。五味藏於腸胃,清者為榮,濁者為衛,周行表裏,於病何有。

五氣得之而和,五神因之而著。氣壯神生,形全德備。 倘食飲以傷和,務按法而調理。

氣為水母,故「味藏於腸胃」 ,養五氣,五氣和化,津液方生,津液與氣相副,化成神氣,乃能生而宣化也。

《本經補瀉溫涼藥》

補: 人參、白朮、黃芪、蓮子、芡實、山查、陳皮、白扁豆、大 麥芽、滑石、甘草、山藥、白芍藥、乾葛、蒼朮、半夏、大腹皮、 白茯苓、升麻、柴胡、枳實。

瀉: 赤芍藥、枳殼、巴豆、葶藶、桑皮、青皮。

溫: 乾薑、生薑、木香、肉蔻、砂仁、川芎、益智子、吳茱萸、 丁香、藿香、胡椒、附子、良薑、紅荳、官桂。

涼: 黃連、滑石、甘草、升麻、連翹、山梔、白芍藥。

《東垣報使》引《本經》藥:升麻、白芍藥。酒浸炒

《醫門法律》
臣喻昌著

《論脾胃》

人之臟腑,以脾胃為主。蓋人之飲食,皆入於胃,而運 以脾,猶地之土也。然脾胃能化物與否,實由於水火 二氣,非脾胃所能也。火盛則脾胃燥,水盛則脾胃濕, 皆不能化物,乃生諸病。水腫之證,蓋水盛而火不能 化也。火衰而不能化水,故水之入於脾胃,皆滲入血 脈骨肉,血亦化水,肉發腫脹,皆自然之理也。導其水 使水氣少減,復補其火,使二氣平和,斯病去矣。丹溪 謂「脾失運化,由肝木侮脾」,乃欲清心經之火,使肺金 得令,以制肝木,則脾土全運化之職,水自順道,乃不 為腫。其詞迂而不切。

《崆峒子》云:「脾土上應乎天,亦屬濕化,所以水穀津液 不行,即停聚而為痰飲也。」夫人之病痰火者,十之八 九,老人不宜速降其火,虛人不宜盡去其痰,攻之太 甚,則病轉劇而致危殆,須以固元氣為本。凡病推類 而行之,亦思過半矣。昌按:藥以勝病,乃致脾胃不能 勝藥,猶不加察,元氣一壞,變證多端。如脾虛而氣短, 不能以續,變而似喘促,尚用降氣定喘之藥。如脾虛 衛氣不行,變而為浮腫,尚用耗氣利水之藥。如脾虛 鬱滯,變而作寒熱,尚謂「外感」,用發散之藥,虛而益虛, 直令氣盡身亡,全不悔禍,復以此法施之他人,展轉 戕生,可勝誅哉。

夫陰虛火動,脾胃衰弱。真陰者,水也,脾胃者,土也。土 雖喜燥,然太燥則草木枯槁;水雖喜潤,然太潤則草 木濕爛。是以補脾滋潤之劑,務在燥濕得宜,隨證加 減焉耳。

《景岳全書》
臣張介賓著

《論脾胃》

「脾胃為水穀之海,得後天之氣也。何也?蓋人之始生, 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穀之養,非精血無 以立形體之基,非水穀無以成形體之壯。精血之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