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2 (1700-1725).djvu/110

此页尚未校对

在命門,水穀之司在脾胃,故命門得先天之氣,脾胃 得後天之氣也。是以水穀之海,本賴先天為之主;而 精血之海,又必賴後天為之資。故人之自生至老,凡」 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後天培養之力,則補天之功, 亦可居其強半。此脾胃之氣所關於人生者不小,且 先天如朝廷,後天如司道,執政在先天,布政在後天。 故人自有生以後,無非後天為之用,而形色動定,一 無胃氣則不可。故《經》曰:「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 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又曰:「人以水穀 為本,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正以人之胃氣, 即土氣也,萬物無土皆不可,故土居五行之中,而王 於四季,即此義也。由此推之,則凡胃氣之關於人者, 無所不至,即臟腑聲色、脈候形體,無不皆有胃氣,胃 氣若失,便是凶候。如五臟胃氣之病,則凡氣短氣奪, 而聲啞喘急者,此肺「之胃敗也;神魂失守,昬昧日甚, 而畏寒異常者,此心之胃敗也;躁擾煩劇,囊縮痙強, 而恐懼無已者,此肝膽之胃敗也。脹滿不能運,飲食 不能入,肉脫痰壅,而服藥不應者,此脾之胃敗也;關 門不能禁,水泉不能化,熱蒸不能退,骨痛之極不能 解者,此腎之胃敗也。」又如五色之有胃氣者,無論青 紅黑白,皆宜兼蒼黃明潤。若色赤如赭,或如衃血,色 青如藍,或如草滋,色白如鹽,或如枯骨,色黃如枳實, 或如黃土,色黑如炲,或如地蒼,而加之沈晦,是皆五 色之胃敗也。又如脈之有胃氣者,《經》曰:「脈弱以滑,是 有胃氣。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故 無論浮沈遲數,皆宜兼見緩滑,方是脈中「之胃氣。」若 見但弦、但鉤、但毛、但石、但代,或弦搏之極而全無和 氣,或微渺之極而全無神氣,總云「真臟之見」,是皆五 脈之胃敗也。不獨此也,即如情性氣質,亦無不關於 胃氣。蓋土性厚重而輕薄者,少胃氣,土色蒼固而夭 嫩者,少胃氣。是可知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 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衰,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 養生家必當脾胃為先,而凡脾胃受傷之處,所不可 不察也。蓋脾胃之傷於外者,惟勞倦最能傷脾,脾傷 則表裏相通,而胃受其困者為甚;脾胃之傷於內者, 惟思憂忿怒最為傷心,心傷則母子相關,而化源隔 絕者為甚。此脾胃之傷於勞倦情志者,較之飲食寒 暑為更多也。故《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 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再此 之外,則脾胃屬土,惟火能生,故其本性則常惡寒喜 暖,使非真有邪火,則寒涼之物,最宜慎用,實所以防 其微也。若待受傷,救之能無晚乎?此脾胃之傷於寒 涼生冷者,又飲食嗜好之最易最多者也。故昔有柳 公度者,善於攝生,或問其致壽之術,則曰:「我無他也, 但不以氣海熟生冷物,亦不以元氣佐喜怒耳。」此得 善養脾胃之道,所以便能致壽。故凡欲察病者,必須 先察胃氣;凡欲治病者,必須常顧胃氣,胃氣無損,諸 可無慮。奈何?今之醫家,習矣不察,初不知元氣胃氣 為何物,動輒止知攻病,開口便云有火,以致敗人胃 氣,絕人穀氣者,不可勝紀。殊不知病之與命,孰為輕 重?正之與邪,孰為緩急?矧!此中的確之用,孰者宜先, 孰者宜後,自有標本一定之理,原非可以意湊猜摸 者也。世有庸流,每借竊一二成語,東扯西拽,以似為 是,偏執惑亂,欺人誤人。倘不幸遇之,而不能燭其真 偽,其亦命之使然乎?悲夫,悲夫!

《論東坦脾胃論》

人以水穀為本,故脾胃為養生之本。惟東垣獨知其 義,發其《脾胃論》曰:「歷觀《內經》諸篇而參考之」,則元氣 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 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 不能充,此諸病之所由生也。因引《內經》之義,如《生氣 通天論》曰:「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 雖有賊邪,弗能害也。陽氣者,煩勞則張,故蒼天之氣 貴清淨,陽氣惡煩勞,此病從脾胃生者一也。又引《五 常政大論》曰:「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陰 精所奉,謂脾胃既和,穀氣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壽。 陽精所降,謂脾胃不和,穀氣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 夭。」此病從脾胃生者二也。又引《六節臟象論》曰:「脾胃、 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此至陰 之類,通於土氣,凡十一臟者,皆取決於膽也。夫膽者, 少陽春生之氣,春氣升則萬化安,故膽氣春升則餘 臟從之,膽氣不升,則飧泄腸澼不一而起,此病從脾 胃生者三也。」又引本論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 五味,此之謂氣者,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 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氣或乖錯,人何以生此?病從 脾胃生者,四也。夫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 傷其形。傷其外為有餘,有餘者瀉之;傷其內為不足, 不足者補之。內傷不足之病,苟誤認作外感有餘之 病,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虛虛實實,如此死者,醫殺 之耳。然則奈何?惟當以辛甘溫之劑,補其中而升其 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矣。《經》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