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2 (1700-1725).djvu/117

此页尚未校对

穀而所出者,乃化糟粕,以次傳下,其津液溉五臟而生榮衛,其宗氣積於胸中以司呼吸,其所出有三者之隧道,故「穀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師傳篇》

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饑。臍已上皮熱。胃中寒 則腹脹。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胃中熱,腸中寒, 則疾饑,小腹痛脹。

此言寒熱外內之相應也。

《扁鵲難經》

《胃腑形象》

《四十二難》曰:「胃重二斤一兩。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 大一尺五寸。徑五寸。盛穀二斗。水一斗五升。」

胃腑形象之圖

胃腑形象之圖

《漢華佗中藏經》

《論胃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

胃者腑也,又名水穀之海,與脾為表裏。胃者人之根 本,胃氣壯,五臟六腑皆壯也。足陽明是其經也,胃氣 絕五日死。實則中脹便難,肢節疼痛,不下食,嘔吐不 已;虛則腸鳴脹滿,引出滑泄;寒則腹中痛,不能食冷 物;熱則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安眠,語狂目亂, 便硬者是也。痛甚則腹脅脹滿,吐嘔不入食,當心上 下不通,惡聞食臭,嫌人語,振寒喜伸欠。胃中熱則脣 黑,熱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顛狂不定,汗出額上 衄不止。虛則四肢腫滿,胸中短氣,穀不化,中消也。胃 中風則溏泄不已,胃不足則多饑不消食。病人胃不 平,則胃中病,渴者不能治。胃脈堅而長,其色黃赤,病 折腰。其脈軟而散,病食痹。關上脈浮大者,虛也,浮而 短濇者實也,浮而微滑者亦虛。浮而遲者寒也,浮而 數者熱也。虛實寒熱,生死之證,察其脈理,即成神妙 也。

《唐孫思邈千金方》

《胃腑脈論》

胃腑者,主脾也。口脣者,是其候也。脾合氣於胃,胃者, 水穀之腑也,號「倉庫,守內嗇吏」,重二斤十四兩,迂曲 屈伸,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受水穀三斗 五升,其中常留穀二斗,水一斗五升,廣頦大頸張胸, 五穀乃容而滿。上焦泄氣,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 下溉泄諸小腸,此腸胃所受水穀之數也。平人則不 「然,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滿更虛,氣得上下,五 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穀精氣也。五 臟不足調於胃,故腸胃之中,當留穀二斗四升,水一 斗一升,故人一日再至後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 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穀盡,故平人不飲不食,七 日而死者,水穀精氣津液皆盡,故七」日而死矣。趺陽 脈浮大者。此胃家微虛。煩圊必日再行。動作頭痛。重 熱氣潮者。屬胃。

《胃實熱》

右手關上脈陽實者,足陽明經也。病苦頭痛,汗不出, 如溫瘧,脣口乾,善噦,乳癰,缺盆、腋下腫痛,名曰胃實 熱也。

《胃虛寒》

右手關上脈陽虛者,足陽明經也。病苦脛寒,不得臥, 惡風寒灑灑,目急,腹痛虛鳴。外臺作耳虛鳴時寒時熱,脣口 乾,面目浮腫,名曰「胃虛寒」也。

《金劉完素六書》

《風厥證》主脾胃

一陽一陰病。發驚駭。背痛噫欠。名風厥。蓋胃土肝木。 為木尅土。風勝濕不制腎水。故令上逆。遠志散主之。

《胃疸證》主胃熱

食已如饑。胃熱能消穀。陽明脈絡。心火上行。心憎煩 面黃。小便赤澀也。茯苓加減湯主之。

《食㑊證》主胃病

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或胃熱遺於膽。能食善飲。 木勝土也。參苓丸主之。

《鼓脹證》主胃病氣逆

「病有心腹脹滿。旦食不能暮食。致令胃逆不散,大腸 不傳逆滿。雞屎醴散」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