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2 (1700-1725).djvu/119

此页尚未校对

虛惡木音,呵噫腹響脛枯,甚則身嚲腰俯。

胃土也。虛則聞木音惕然而驚,聞鐘鼓則不動,土惡木喜金也。陰氣上走入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 ,為噫,所以時時心悶,欲食不喜,食來欠多也。腹響者,腹中穀穀,便溺難,多,寒氣也。胃陽虛則陰氣上與陽拒,故脛寒或腫或枯,而股不能收也。虛寒者,面目俱浮,骨節皆痛,虛甚則筋脈解墮,氣不復用,故為身嚲也。腰俯者。陽明腰痛。不可以顧。顧而有見者。善悲。

冷則振寒鼓頷。翻胃吐清。

陽虛則寒慄鼓頷。又陰氣虛而陽氣加之。故洒洒振寒也。翻胃吐清水不止。為冷敗證也。

熱則吐衄。腸風。酒癥食蠱。

血熱則衄或吐。在下則為腸風下血。在上則為面腫。酒癥。食瘕蠱疰。皆胃氣不行。而瘀血與痰相結而成也。

巴豆、大黃立瀉,石羔、連翹頗涼。

瀉用巴豆、大黃、枳殼、芒硝、硝石。「涼用石羔、連翹、玉屑、元明粉、滑石、寒水石、白朮、石斛、茅根、黃連、黃芩、乾葛、天花粉、升麻、紫參、山梔、松脂、竹茹、韭汁之類。」

丁香豆蔻從溫,白朮山藥最補。

「溫用丁香、肉豆蔻、白豆蔻、良薑、香附、生薑、草豆蔻、木香、川芎、藿香、厚朴、益智仁、吳茱萸、辛荑、胡椒、香茹之類。」 「補用白朮、山藥、蓮肉、芡實、山查、陳皮、扁豆、麥芽、神麴、黃芪、半夏、百合、蒼朮之類。」

水榮穀衛,脾胃相通。

胃為水穀之海,脾為消化之器,水入於經,其血乃成,穀入於胃,脈道乃行。故「血不可不養,衛不可不溫,血溫衛和,榮衛通行,天命常存。」

「春實秋虛」,陰陽逆忤。

春夏陽明為實為從,太陰為虛為逆,秋冬太陰為實為從,陽明為虛為逆。此脾胃病常相更迭而不定也。

《彭用光體仁彙編》

《胃腑藥性》

胃乃足陽明之經,多血多氣,戊土之腑。

其經起於厲兌穴,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終於頭維穴,在額角入髮際本神旁一寸五分,與脾臟合。

長一尺六,大一尺五,容受水穀,吏號「倉庫。」

其官與脾同,重一觔十四兩,長一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受水穀三斗五升。《千金》號「倉庫吏。」

候在《口脣脈》右關部。

與脾同位

胃氣平調,五臟安堵。

孫真人曰:「五臟不足,宜調於胃。胃調則五臟安定,血脈和調,精神乃居。」

是「腑也。」實則脈實。

「右關脈浮」 ,診陽實也。

脣口乾而腋下腫疼,宜瀉胃土。

《千金》瀉胃熱湯治右關脈陽實,病苦頭疼,汗不出如溫瘧,脣口乾,善噦乳癰,缺盆、腋下腫痛,此胃實熱也。宜用。梔子仁射干升麻茯苓各三錢芍藥四錢白朮五錢生地黃汁赤蜜各一合上七味㕮咀,分作二貼,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滓,入地黃汁煮一兩沸,次下蜜煮三五沸,食前服。

風則脈虛。

右關脈浮,診虛,此為有風也。

腹痛鳴而面目虛浮,藥行溫補。

補胃湯治「關上陽脈虛,病脛寒,不得臥,腹痛虛鳴,時寒熱,脣乾,面目浮腫,少氣口苦,身體無澤。宜用」 :柏子仁防風細辛桂心橘皮各四錢芎藭吳茱萸人參各六錢甘草炙二錢上九味,㕮咀,分作四貼,水二鍾,煎至一鍾,食前服。

驗實熱兮,必口內壅乾,瀉黃散而得效。

瀉黃散治脾胃壅實,口內生瘡,煩悶多渴,頰痛心煩,脣口乾燥,壅滯不食。藿香七錢石膏煅縮砂仁山梔子仁甘草炙,各半兩防風去蘆,四兩,剉碎,同蜜酒炒香,共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七分服,不拘時候。

「審虛寒兮,須骨節皆痛,《人參散》」而真奇。

《人參》補胃虛寒,關上陽脈必虛,病脛寒面浮,身枯絕,諸骨節皆痛。用人參、甘草、細辛各一兩半,麥門冬、桂心、當歸各一兩七錢半,乾薑二兩,遠志一兩,吳茱萸半兩,蜀胡椒七錢半,已上十味為細末,每服食前用溫酒調下。

「橘皮竹茹兮」,胃熱渴而頻頻嘔噦。

《濟生方》橘皮竹茹湯:治胃熱多渴,嘔噦不食。用赤茯苓去皮、橘皮去白、枇杷葉拭去毛、麥門冬去心、青竹茹、半夏湯泡七次各一兩、人參、炙、甘草各半兩,已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