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2 (1700-1725).djvu/121

此页尚未校对

治吐痢後,胃虛膈熱而咳逆者用橘皮三錢竹茹二錢人參二錢甘草炙黃一錢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五片,用好紅棗三枚,煎一鍾,不拘時候服。或加白朮、炒枳殼。

扶弱驅寒柿橘良,妾丁半夏參草薑苓。

治吐痢及病後胃中虛寒,咳逆至七八聲相連,收氣不回者,難治用丁香柿蔕人參茯苓橘皮良姜半夏已上各一兩生薑一兩半,甘草三分為末。每三錢,水一盞煎,乘熱頓服。或用此藥調「蘇合香丸」 亦妙。

當知胃為水穀之海,脾為消化之器,安穀則昌,絕穀 則亡。水去榮散,穀消衛亡,榮散衛亡,神無所居。「水入 於經,其血乃成,穀入於胃,脈道乃行。」故「血不可不養, 衛不可不溫。」血溫衛和,榮衛通行,天命常存,表《嘉言》 景仰乎先哲,作法度敬報乎後人。

《本經補瀉溫涼藥》

《補》: 「白朮蓮子、芡實、山樝、陳皮扁豆,神麴滑石、黃芪、 山藥、半夏、大麥芽,百合蒼朮。」

瀉: 枳實、巴豆、硝石、芒硝、大黃。

溫: 良薑、香附、生薑、木香、川芎、藿香、厚朴、益智、丁香、 辛荑、胡椒、肉豆蔻、白豆蔻、草豆蔻、吳茱萸、香薷。 涼: 「玉屑、滑石、石膏、白朮、石斛、茅根、黃連、黃芩、乾葛、 升麻、連翹、紫草、松枝、竹茹、元明粉、寒水石、天花粉、韭 汁、山梔仁。」

《東垣報使》引《本經》藥:葛根、白芷、升麻。行上石膏。行下

《醫門法律》
臣喻昌著

《胃宜甘溫》

「陰陽形氣俱不足者,調以甘藥。」「甘」之一字,聖人用意 深矣。蓋藥食之入,必先脾胃,而後五臟得稟其氣,胃 氣強則五臟俱盛,胃氣弱則五臟俱衰。胃屬土而喜 甘,故中氣不足者,非甘溫不可。土強則金王,金王則 水充,此所以土為萬物之母,而陰陽俱虛者,必調以 甘藥也。雖《至真要等論》所列五味,各有補瀉,但彼以 五行生尅之理推衍而言,然用之者,但當微兼五味, 而以甘為主,庶足補中。如四氣無土氣不可,五臟無 胃氣不可,而春但微弦,夏但微鉤之義皆是也。觀《陰 陽應象大論》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 以味。」故氣味之相宜於人者,謂之為補則可,若用苦 劣難堪之味,而求其能補,無是理也。氣味攻補之學。 倘不善於調和。則動手便錯。此醫家第一著要義。

鍼灸

《靈樞》曰:「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抑 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

飲食不下。膈塞不通。如邪在上脘。則不能受納水穀。故當抑而下之。如邪在下脘。則不能傳化糟粕。故當散而去之。

胃病者,腹䐜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脇,膈咽不通, 食飲不下,取之三里也。

腹者,腸胃之郛郭,胃脘在鳩尾內,正當心處,故病則腹䐜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心肺之分,兩脅,肝之分也。食飲入胃,散精於肝,濁氣歸心,輸布於肺。胃病則氣逆而不能轉輸,是以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當取之三里也。

《千金方》曰:「右手關上陽絕者,無胃脈也。苦吞酸頭痛, 胃中有冷,刺足太陰治。陰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 右手關上陽實者,胃實也。苦腸中伏伏。」一作愊愊「不思食, 得食不能消,刺足陽明,治。陽在足上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