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2 (1700-1725).djvu/129

此页尚未校对

位高非君,故官為相傅;主行榮衛,故治節由之。

其旺于秋,為氣之本也。

肺金旺于秋,而為諸氣之本也。

其味辛而其色白,其聲哭而其志憂。

「從革作辛,白」 ,西方金之色,哭哀聲,憂深慮也。

「內藏魄」而外養皮毛。

肺內藏魄,肺之精氣,生養皮毛。

上榮眉,而中生液涕。

眉毛。肺所生。涕。乃肺之液。哭則涕出可見。又云。肺熱涕出。

開竅于鼻。

鼻所以司呼吸,鼻和則知香臭。

脈在右寸。

沉診候肺。浮診候大腸。

是臟也,實則脈實。

右手氣口沉。診見實者。肺必實。

「上熱氣粗兼鼻壅」,瀉必辛涼。

凡瀉,用味辛氣涼之藥,如黃芩、山梔子、桑白皮、杏仁、麻黃、薄荷、石膏、地骨皮、桔梗、枳殼之類,清火通竅。

虛則脈虛。

《脈診》「虛細無力。」

少氣不足。息低微補須酸熱。

凡補肺用味酸氣溫之藥,如阿膠、五味子、茯苓、縮砂、芍藥、天門冬、麥門冬、陳皮、甘草、肉桂、鍾乳、黃芪之屬。

陳皮、甘草,下痰氣之神方。

用橘皮、陳者去白四兩,甘草炙一兩,為細末,湯點服,治痰極有效驗。世醫但知用半夏、南星、枳實、茯苓之類,何足語此。王內史曰:「外舅莫強中服之疼痛,利下物數塊,如鐵彈子,臭不可聞,胸中滿疾,豁然頓愈矣。」

「神麴、橘、薑」,去氣嗽之聖藥。

治久患病嗽「用陳皮、生薑同搗焙乾各二兩,神麴二兩另研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食後臨臥米飲下三十丸。

「七情鬱結因而喘」,沉香烏藥參檳。

治七情鬱結,上氣喘急用沉香、檳榔、烏藥、人參各磨濃水,取一盞,煎三五沸,不拘時溫服。

胸痞喘急徹而痛,半夏瓜蔞枳梗。

治胸中痞,「胸中痛徹背,喘急妨悶用瓜蔞實別研、枳殼去穰麩炒、半夏湯泡七次、桔梗去蘆麩炒各一兩,為細末,薑汁搗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用淡薑湯送下。」

「鼻塞不通氣」,荊芥澄茄。薄荷。

治小兒鼻塞不通,大人亦可。澄茄五錢,薄荷三錢,荊芥穗一錢半,為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一丸,噙化,津嚥下。如小兒噙不得,用薄荷湯磨化服,不拘時。大人三四丸。

鼻淵不止,沬龍腦、蒼芷、辛夷。

治鼻流濁涕不止,名曰「鼻淵。」 用「辛夷仁半兩,蒼耳子炒三錢半,香白芷一兩,薄荷、龍腦葉並曬乾為末。」 每服二錢,用蔥茶清食後調服,效。

《百花》卻去紅痰。

百花膏「治喘咳不已,或痰有血,用款冬花、百合蒸焙,二味等分為細末,煉蜜丸如龍眼大。」 每服一丸,食後臨臥細嚼,薑湯嚥下,噙化尤佳。若虛弱人最宜服之。

二母偏除熱嗽。

治熱嗽,辰時服藥,酉時可安,兼治痰喘。「知母一兩,新瓦上焙貝母一兩巴豆七粒,同貝母炒略熟,揀去巴豆不用」

黃連、赤茯、阿膠,抑心火而清肺臟。

黃連阿膠丸:治肺熱咯血,亦治熱血瀉痢。用黃連淨三兩,赤茯苓二兩,阿膠炒一兩,將黃連、茯苓為末,水調阿膠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米飲下。黃連、茯苓能抑心火,肺得其清而嗽止。

訶子杏仁通草,利久嗽以出喉音。

訶子散:「治久嗽語聲不出。」 訶子去核一兩、杏仁泡去皮尖,一兩、通草二錢為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煨生薑切五片,煎至八分,去渣,食後溫服。

流注疼痛因痰飲,半夏倍于𥐚硝。

《易簡方》:「治痰飲流注疼痛。用大半夏二兩,湯浸洗過,為末,風化𥐚硝一兩,以生薑自然汁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薑湯下。痛在上臨臥服,痛在下空心服。」

癢疼癮疹為風熱。苦參少于皂莢。

《奇效良方》:「治肺風皮膚搔癢,或生癮疹。有人病遍身風熱,細疹疼不可任者,連胸、頸臍腹及近陰處皆然,痰涎亦多,夜不得睡。用苦參一斤,皂角去皮并子二斤,以水一斗浸,揉取濃汁,濾去滓,熬成膏。」